李渊,是唐帝国的建立者。他出身于陇西贵族,祖父李虎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是他为李氏一族打下了根基。至于他的父亲,也许本事不大,但是运气却是不错,或者说,好的让人羡慕,他娶了独孤家的女儿,这个独孤家自然是那个三女皆嫁帝王家的独孤家。正是因为这一层关系,李氏一族在几次改朝换代中都能够安然无恙。而李渊的发迹其实也来源于这一层关系,毕竟如果只是靠着祖荫的话,其实道李渊这一代已经所剩不多。可以说,正是靠着裙带关系,即隋文帝的老婆,他才进孙坚的视野。被孙坚逐渐的提拔任用。而到了隋炀帝时,他才在平定起义军与图突厥人的过程中势力逐渐增长,最后,他才被放去太原,有机会建立自己的势力。
不过,好景不长,起义军四起,而隋炀帝被困江都。可以说,这个中枢的就好像被人刻意孤立似的,根本无法指挥地方军队。而李渊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决定举起反隋大旗的。但是,他举起反隋的大旗绝对不是仓促的,李世民他们劝了几次,这其中包括睡了杨广的女人,他其实都没有决定反隋,或者说,他认为时机不对,在这一方面,李世民显然过于稚嫩。李渊最终选择了一个恰当的时机举起了反隋的大旗,这个时机就是刘武周造反称帝以后,他平叛并趁机扩大势力,而且,此时,由于杨广困守江都,关中防御虚弱,而两个大boss瓦岗军和王世充激战不已。可以说,正是看准了这一个时机,李渊才集结兵力迅速南下,西进关中,赢得了龙兴之地。
但是,李渊是个谨慎的人,他可不愿意冒着危险,所以他打得旗号是“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也就是说他拿下关中之后,没有立即称帝,而是有立了杨广孙子代王杨侑为帝,而杨广则成了太上皇。可以说,这一波操作真的很精明,这样做,只不过是立了一个傀儡,就可以在名义上与别的反贼区分开来,省的隋朝的中央军打压他。这一波操作,比不上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毕竟,此时,杨广还活着),但是却能为李渊立足关中争取时间。
不过,等到杨广被杀的消息传来,李渊也就没有必要留个傀儡在头上,所以就上演了一出禅让闹剧,建国称帝。从李渊的这一波操作来看,其实,李渊的政治手腕还是很厉害的,或者说,比此时的李世民要强上不少。
称帝这年,李渊五十二了,此时他的国家唐建立的不过是一隅之地。但是,年龄是一个限制,当个皇帝稳坐中央是另外一个原因。所以,与天下群雄征战的任务只能交给别人。但是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里,将兵权给大将显然是件不明智的事情,毕竟,乱世谁手里有兵谁才说话有底气。李渊不可能信任别人的,所以,平定天下的任务就交给了他自己的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等人。
其实,平地天下,在当时看来,唐国并不是一个最有可能一一统天下的势力,最起码,相信李渊是这样想的,所以开始这段时间与其说还平底天下,不如说是将周边的威胁去除掉,他则可以安心享乐。他随后其实也真的沉浸在温柔乡之中,纳了好多妃子,生了好多儿子。
不过,就算如此,他建立的这个国家还是平定了天下。这归功于他有几个好儿子,没有一个是等闲之辈的,真不知道他祖上积了多少德。可以说,在平定天下的这一路上,唐的势力由弱到强离不开李建成和李世民两个兄弟的精诚合作,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在各方势力中脱颖而出。
但是,所谓的完美配合,也只是存在于弱小之时,当时因为弱小,朝不保夕,所以要抱团取暖。兄弟之间才会力往一出使。否则,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但是,当唐朝的势力已经成为了唯一能够问鼎天下的势力之时,此时曾经隐藏的矛盾就出来了。
这个矛盾与其说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引起的,不如说是李渊策划的。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在考虑李渊是一个父亲之前,更要考虑的是,他是一个皇帝。能当皇帝,谁愿意当个摆设似的太上皇呢?他曾经为了战争的胜利而将军权给了“天策上将”李世民,李世民在南征北战的这一个过程中,击败各路枭雄,但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接收了各个势力中的人才,因此他的势力已经达到了无可抑制的地步。
作为帝国皇帝的李渊在战争之时尚可以忍受自己的儿子独掌大权,但是在没有外在威胁之时,他很不希望有一个一家独大的儿子。所以,他就开始扶植他的大儿子李建成,去与李世民争,至于说李建成和李元吉他们贿赂讨好李渊的宠妃,那其实不过是表面现象罢了。
李世民立过大功,功劳天下皆知。若是李渊亲自夺了李世民的兵权,难免天下议论。但是通过李建成之手就不一样了,因为那是兄弟之间的争夺,无论得势失势,都与他李渊无关,他将自己摘得干干净净。
所以,对于李建成与杨文干所谓的谋反,李渊一方面可能觉得是个阴谋(以李建成的势力,没有拿住皇帝,李世民还在李渊身边,造反,他脑子坏了?),另一方面也需要李建成继续去平衡李世民的势力,所以并没有追究李建成的错。毕竟,李渊可是个老江湖,比谁都看得透彻。
乃至于发生的所谓李世民去李建成那里饮酒后“吐血数升”这个事件,且不论是李建成确实下毒,还是李世民的苦肉计,但是李渊的处理很是有深意……只是说李世民不善饮酒,不要在晚上请他喝酒了。这件事就过去了,过去了。一个说法都不给,可见李渊的真实想法。
之后,借着李建成之手,不放李世民离开长安回洛阳,将秦王府的亲信收买的收买,排挤的排挤,逐渐的调离李世民身边,将他的军权以及亲信将领分了出去。可以说,李渊已经借着李建成的手达成了收权的目的,留下李世民一个光杆司令,什么时候有大的战事了再用,没有,就一直在秦王府安安稳稳的呆着吧。
但是啊,他错看了他的儿子,他的儿子李世民可是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战争磨砺出了他果断的性格。也使得他对于局势有着他自己的判断。他并非没有后手,其实他一直都有,只是不愿意做罢了,所以任由李建成将他的兵权逐一的收回去。但是,当李元吉要带着自己的大将出征时,李世民不能忍了。因为,这次出去,也许李元吉会将这些人处理掉,然后说是死于军阵:也有可能李元吉会借着立了大功而收拢这些他原来的将领,那他就成了真正的光杆司令了。
所以,在未出兵之前,他就紧急采取行动,召他的旧部过来(不愿意的就杀掉,当房杜二人不来的时候,他这样吩咐的,不过,最后他们还是来了。)然后,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这场兄弟相残之战使得李渊的布局被砸的稀巴烂,他的图谋破产了。几个月以后,他就退位了,李世民开启了他的时代。但是,这场决定唐王朝走向流血政变,李渊并没有背上骂名,顶多有一个昏庸不作为之名罢了——如此看来,他还是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