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朱江先生的大桥镇小志扬州江都
TUhjnbcbe - 2025/1/24 22:13:00

历史有时会出现惊人的巧合。发生在大桥镇标志性建筑-永济桥上的故事,就是如此神奇。

清康熙年间(-)大桥镇一位名朱江的士绅,在镇境的白塔河上,独资建造了一座石拱桥,以济行人,名曰“永济桥”。

三百余年后的年,大桥镇上的一名老教师朱绍明先生,在参加编写《大桥镇志》之余,又撰写了一本《大桥史话》的小册子,请其学生设计封面。这位颇有文釆的学生,竟然与三百多年前独资建“永济桥”的乡绅朱江同名同姓,亦名朱江,设计的也是一幅以“永济桥”图案为主体的单线白描的装饰性的封面画。继而,又以永济桥为主体,向四周铺衍,绘制成一幅工笔画《永济桥》,并在画作额上撰写了《大桥镇小志》的题跋。

永济桥

朱江,生于年,原名朱家财,解放初参加工作后更名朱江,为江都县文化馆馆员,擅长绘画与书法。他在《永济桥》画作上的题跋《大桥镇小志》,用短短的一千多字概括了大桥镇厚重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

其《大桥镇小志》曰:

大桥镇位于扬州郊东,江都境南,海陵毗西,长江岸北,旧时是江都四大名镇之一。

远古,江河流沙,淤积成滩,砂砾闪闪,盐碱茫茫。古谓:白沙,宋时称:大桥山寨。

西郊开元寺,唐人卢纶、刘长卿、罗隐,游寺赋诗,华章证世。宋建炎四年(公元年),岳飞扎营抗金。元代设防,置仓屯粮。明宣德六年(公元年),平江伯陈瑄,开浚白塔河,穿镇通江,舟楫往来,络绎不绝。辟内河绕镇如衣带,故名带水。后借河湾之势,开西岸环形沟,江潮漫灌,西郊受益。两沟甚近,各架小桥,俗称三步两张桥。

清康熙年间,邑人朱江独资建桥,以济行人。年重修,勒名永济桥。石碹独拱,上架一亭。单檐翘角,铜铃叮当。行人踏阶上下,中嵌石条行车。驻足亭中,心旷神怡。桃柳偎岸,楼榭傍堤;河水汨汨,樯帆点点;江圌二山,时隐时现;桥亭石柱,镌刻楹联。东曰:“南北贯江湖,潮落潮生终不息;东西达城市,人来人往为何忙。”西曰:“带水绕长堤,凭栏眺望鸥乡远;石梁横古渡,隔岸通行驿路平”。

桥连东西三里石板长街,“三祥一茂,北欧南张”(1);邮局车站,银楼钱庄;木材广货,电厂油坊;南北杂货,医药染坊;铜锡陶瓷,酱园槽坊;茶馆客栈,浴室书坊;义学私塾,戏院书场;应有尽有,买卖兴旺。为防匪盗,设置圈门十三道半。南北后街,民宅深巷;楠木敞厅,花园别墅,盛极一方。年省道江平公路,镇北穿过。水陆畅通,物资交汇,南来北往,商旅云集,自成扬州东乡重镇。

全境开元寺、法源寺、都天庙、天后宫、龙华寺,庵堂寺庙二十座半,大则九十九间半,小则过街阁楼。五月十八,都天庙会七十二班半。仪仗銮驾,效仿帝制,张灯结彩,通宵达旦。六月十九观音盛会,十三家花灯踩街,争奇斗艳。红孩儿拜观音,猪八戒大闹盘丝洞……电动牵引,浑然成趣。妙龄女郎,肩挑电光白兰花担,国乐伴舞,盛况空前。

年陈毅两临大桥,开辟苏北抗日桥头堡。永济桥勘战场,缅怀龙先烈(2);法源寺谈统战,出家不出国。年冬,惠浴宇登桥观光,捐资修桥。年10月,古桥遭拓宽厄运,毁于一旦。

嗟乎!永济桥虽不比安济桥(3)一石之贵,乃地方之瑰宝,凝固之音乐,天地之灵气。先人大业,不因天灾兵燹,却毁于后人无知。歔郗!三百年亭桥,不复存矣。失之一举,悔之千古。

今应稚友之嘱,作故里亭桥图,撰缀小志,聊慰乡情。

注:

(1)“三祥一茂,北欧南张”,指祥盛,森泰祥布店,天祥香店,福茂南货店及欧姓,张姓粮行。

(2)龙先烈,即龙树林(-),原名龚盈炳,江西上饶人,任新四军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政治部主任。为解决方钧问题,在永济桥口牺牲,终年29岁,陈毅在《抗敌报》中,对他有较高评价。

(3)安济桥,隋代大业年间建,在河北省赵县洨河上独拱石桥,即赵州桥。

另,小编注:平江伯陈瑄开白塔河为永乐七年()(朱毓麒)

1
查看完整版本: 朱江先生的大桥镇小志扬州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