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欲说还休再说扬州第一楼绿杨夜话
TUhjnbcbe - 2025/1/19 18:33:00

最近编发了一篇“跟着楹联读扬州”的稿件,引来网友热议。真的很感谢诸位网友,如此认真地阅读我们的作品,更感慨高手在民间,稍有疏忽大意,就会有疏漏。督促我们认真对待每一篇文章,核实每一个史实,坐实每一个细节。

今天,就顺着网友的话题,来说说明月楼和二分明月楼,它们都因一副著名对联“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而联系在一起。诚如我在朋友圈的跟帖所言:两个朝代两座楼,一副对联说还休。明月楼是元代扬州的一座出名建筑,二分明月楼则是晚清年间的建筑,前一座楼是对联故事的发生地,后一座楼则沿用了这副对联。

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的明月楼,当年在哪里?

明月楼是元代扬州的私家园林,万历《江都县志》载:“在府东北大街东。”

这就要先看看元代的扬州城在哪里?

元代的扬州城,盛如梓在《庶斋老学丛谈》里曾经加以考证:“今之扬州,秦为广陵县,汉为广陵郡。扬州治所,或在历阳,或在寿春,或在建康,广陵皆非所统。隋开皇初,方改为扬州,其城即今宝祐城,周三十六里,因吴王濞之都也。今扬州城,乃后周显德五年,于故城东南隅改筑,周二十余里。大市东南角,俞生家穿井,犹有船板。”盛如梓还说,宝祐城原系贾似道所筑,旧名堡城,后改名宝祐城。为了筑城,总共费银一千三百余万两,米九万五千余石,动用士兵三万人,花费时日六个月。

关于元代扬州的富庶,陈秀民在《扬州》诗中写道:“琼花观里花无比,明月楼头月有光。华省不时开饮宴,有司排日送官羊。银床露冷侵歌扇,罗荐风轻袭舞裳。遮莫淮南供给重,逢人犹说好维扬。”好一个“逢人犹说好维扬”,可见我们还不能小觑元代的扬州城!

从东关到开明桥的这段宋代东关街,除了熙和、众乐、崇德、仁丰、延庆等坊之外,已经有了盐务巷、马监巷、新街、文选巷等地名,也有了庆丰楼、明月楼、东酒库、都酒务这些酒肆茶楼。元至正十七年(年),佥院张德林建的扬州旧城以及明嘉靖三十五年(年)知府吴桂芳、石茂华建的扬州新城,一直沿袭至今,成为今日扬州古城区的基础,现已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范畴。

看来,号称元代扬州第一楼的明月楼,就在东关街一带。许少飞《扬州园林史话》称“在扬州旧城东北大街东首”。

书法大家赵孟让明月楼名垂青史

明月楼之所以名噪一时,皆因文坛大家赵孟在文化艺术界的声望地位,这一佳话在当时及其后的文化圈流传都应甚广。

赵孟(—),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中年曾改名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关于赵孟过扬州明月楼的一段轶事,许多书籍都有记载。

明代苏州人王锜著的《寓圃杂记》记载:“赵子昂过扬州迎月楼赵家,其主求作春联,遂题之,曰:‘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

明代著名学者都穆所著《南濠诗话》记载则较详细:

元盛时,扬州有赵氏者,富而好客。其家有明月楼,人作春题,多未当其意者。一日,赵子昂过扬,主人知之,迎至楼上,盛筵相款,所用皆银器。酒半,出纸笔求作春题。子昂援笔书云:“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主人得之喜甚,尽彻酒器以赠子昂。

嘉庆重修《扬州府志》记述与上面大同小异:

元盛时,扬州有赵氏者,富而好客。其家有明月楼。人作春题,多未当其意者。一日,赵孟过扬,主人知之,迎致楼上,盛筵相款,所用皆银器。酒半,出纸笔求作春题。子昂援笔书曰:“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主人得之喜甚,尽撤酒器以赠孟。

明代江苏武进人蒋一葵编著的《尧山堂外记》、明末清初苏州人褚人获著《坚瓠集》,清代词人徐釚著《词苑丛谈》亦有相同记载。

著名书画大家赵孟为何与扬州邂逅,并且留下扬州第一联?作为赵宋后裔,赵孟曾在扬州府内担任过官职,任真州(今仪征)司户参军。赵孟在手书《湖州妙严寺记》题跋时署款:“前朝奉大夫大理少卿牟巘记撰,中顺大夫扬州路泰州尹兼劝农事赵孟书并篆额”,可见赵应出任过扬州路泰州尹。虽然署款没有书写年月,但据他所署款的官衔可推知此应书写于元武宗至大二、三年(-)间。

还有一说,赵氏富商所建楼名为:迎月楼。不管是“明月”还是“迎月”,赵孟在扬州为同姓富商题写楹联确是事实。

赵孟堪称扬州楹联的鼻祖

“扬州第一联”奠定了赵孟在扬州楹联史上的地位,有人谓之是扬州楹联的鼻祖。

这副对联确是佳品名作。上联中的“阆苑”,亦称阆风苑、阆风之苑,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三千客”,可见当日盛宴宾朋之多;“第一楼”,自然想象得出楼阁的金碧辉煌。

下联中的“明月”,似乎成了扬州的别称。自古而来,月亮最钟情于扬州,“明月”与“扬州”已经融为一体。登此第一楼,举杯邀明月,任不寒和风吹面,亦是人生一大快事。主宾同为“天下第一姓”,一个热情好客,一个才华横溢,两人携手相契,为咱们扬州楹联史册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

对于这么一座负有盛名的建筑,文人骚客是不吝笔墨的。

明月楼的辉煌并没能持久,元代舒頔(dí)《维扬十咏》云:“昔年明月照盈盈,今日楼空月自明。银甲锦筝歌舞地,寒鸦落月澹孤城。”舒頔(-),字道原,绩溪,(今属安徽省)人。擅长隶书,博学广闻。曾任京口丹徒校官,看到的明月楼已经败落,顿生沧桑之感。

在明人都穆所著《南濠诗话》中,还收录了贯云石的词作《水龙吟·咏扬州明月楼》:

“晚来碧海风沉,满楼明月留人住。琼花香外,玉笙初响,修眉如妒。十二阑干,等闲隔断,人间风雨。望画桥檐影,紫芝尘暖,又唤起,登临趣。回首西山南浦,问云物,为谁掀舞?关河如此,不须骑鹤,尽堪来去。月落潮平,小衾梦转,已非吾土。且从容对酒,龙香涴茧,写平山赋。”

贯云石是位著名诗人、书法家、散曲作家。贯云石的祖辈、父辈都官至显位,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年方二十的贯云石出任“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开始与扬州结缘。满眼江南旖旎风光,着实令他应接不暇。于是,公务之暇,他便写诗作曲以记。贯云石在此任上时间不长便“让爵”,后将官职、军权全部让给弟弟。公元年2月,元仁宗即位不久,贯云石因姚燧的极力举荐,再度被任命为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在任官一年后,便称疾辞官,离开了大都。和文友赵孟等人一道,历览名胜,壮游万里。贯云石为扬州明月楼所作的《水龙吟》,就是写于他重游旧日所辖之地扬州的这一时期。

贯云石的这首词,融情于景,用典灵活,既描绘出明月楼的巍峨高耸,秀美不俗——“留人住”、“登临趣”;更写出了明月之下楼中之人超然物外的所思、所感,既有北方豪士的飒爽风范,又兼江南文人的飘逸之气,甚为符合“明月楼”题意,因此被当时及后世文人所称道。而其中的“琼花”、“骑鹤”、“平山”等词,最具扬州特色,令扬州人尤感亲切。

咏扬州明月楼的诗词还不止这些。李友仁先生发现,还有三位扬州人咏“明月楼”的诗,分别是谈怡曾的《扬州咏古·明月楼》,臧谷的《明月楼》和桑豸的《咏明月楼》

谈怡曾的《扬州咏古·明月楼》云:“丝履三千客,飞云正满轩。此真仙色府,中有信陵恩。珠玉新楣贴,科名小状元。花开分阆苑,镜里对芳尊。虎榜频年拟,蟾光捷径论。只今看白地,何处问朱门。高柳溶溶夜,长天漠漠痕。春风鸣得意,几字重王孙。”这首诗应该是谈怡曾游览刚建成的二分明月楼,想到以前阅读过或听说过的有关元代明月楼的轶事,触景生情,有感而作。

臧谷《明月楼》云:“赵嘏楼头笛已残,客来何处倚阑干。当时富室能诗解,近日名人枉月看。纵使园林多胜地,更谁旗鼓建骚坛。超宗去后城南冷,辜负花开黄牡丹。”

桑豸的一首诗:“绮食琼杯阆苑游,王孙题咏醉扬州。而今何地无明月,却少春风第一楼。”

二分明月楼让名联光彩依旧

二分明月是扬州,小楼尽揽扬州月。

扬州广陵路号的“二分明月楼”为清中期扬州富商员氏所建,于清末时转归富商贾沅所有。年,绸缎商徐佩卿、黄良玉夫妇购得此园,作为安居之所。年,二分明月楼被政府收管,年,二分明月楼得以修复,重现了清代建筑的风格,并深化了“明月”主题。

二分明月楼主楼为清代原建,主楼匾额“二分明月楼”集清人钱泳墨迹,而楼下悬挂着这副赵孟所撰、集吴让之墨迹的千古名联: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这座富拥古城月香的盐商园林,如今成为扬州的游览佳处。伴月亭,迎月楼,夕照阁,月牙桥千姿百态,月姿月影月情月意万般风情。

站在小院内,环顾四周。北为二分明月楼,西南有迎月楼,东有夕照阁,院西为伴月亭连南北向长廊,廊壁嵌有徐凝等诗词砖刻。

小院正中为一方清水池塘,池上跨有月牙式汉白玉小桥。小院东叠有黄石假山,山势挺拔,腹藏幽洞。游人可拾级登夕照阁。南侧临池建有一扇形小古亭。徜徉小院,无论门窗、桥涵,多有月式符号,倘月色登楼,肯定别有一番“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意境,通过月色、山光、水意、树影、箫声一一烘托出来。园中部原有蝴蝶厅1座,是市区现存住宅园林中旱园水做之孤例,年移建于瘦西湖“水云胜概”景区,改名“小南屏”方厅。

1
查看完整版本: 欲说还休再说扬州第一楼绿杨夜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