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干林/文
一
在我儿时的心中,瓜洲是一个极其神奇的地方。小时候听大人们提到瓜洲,说“人到瓜洲老,船到瓜洲小”,觉得那是一片烟波浩渺的天地,却又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远方。但是每当秋风一起,一群邻居们又总是追随着南飞的雁影,成群结队地离开家乡,说是到“沙上”挣钱去。他们出行时的大小行李摆成了一条长龙,每个人的脸上庄严肃穆,仿佛此去万里,一去不回的架势。但每个人的脸上又洋溢着希冀。总之,在我的记忆中,那是一次仪式感极强的远征,我很羡慕那些大人们能有这样远行的机会。到了过年前夕,这些邻居们又纷纷回到家乡,而且一个个突然变得阔绰起来,逢人便讲“刚从瓜洲回来的”。于是,我又觉得瓜洲是一个生财的地方,心里老是想着,我什么时候能去瓜洲看上一眼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带着对瓜洲的美好想象,我来到扬州读书。入学后的第一个星期天,我便迫不及待地只身来到瓜洲。初秋的阳光依然热烈,午间的暑气酷热难挡,我却全然不顾,在江堤上徘徊了大半天时间,直到长河落日,满江红瑟,才依依不舍地离去。此后,我又曾多次来到瓜洲。春天,来看她的一江春水;夏天,来看她的潮涨潮落;秋天,来看她的芦花如雪;冬天,来看她的水瘦山寒。于是,关于瓜洲的印象愈加丰满,也越来越喜欢这一片充满诗情画意的千年古渡。
瓜洲最初为长江中流沙冲积而成的水下暗滩,随江潮涨落时隐时现,因形状如瓜而得名,又称瓜步或瓜埠。大约在晋朝时露出水面,成为长江中的沙洲,岛上逐渐形成渔村、集镇。由于泥沙不断淤积,到唐代中期,瓜洲已经与北岸陆地相连,成为长江北岸的重要津渡。开元年间,齐浣开伊娄河二十五里,从扬子津南至瓜洲通长江,从此瓜洲作为运河与长江十字形黄金水道的交汇点,漕运与盐运的要冲,帆樯如林,商旅如云,迅速发展为江边巨镇。故乡人关于“沙上”的叫法,其实就是指的长江下游扬州一带的泥沙冲积平原,而这片平原的地标,便是瓜洲。
这样一个重要交通枢纽,水上津渡,由此南来北往的人自然很多,尤其是文人墨客,行到此地时,面对浩渺的长江,古老的运河,面对江南的点点吴山和江北的古城扬州,总是要生出点诗情来的。我手头上有一套曹锡恩先生编著的《瓜洲历代诗词》,书中收录了古往今来吟咏瓜洲的诗词达数千首之多,故而瓜洲是名副其实的“诗渡瓜洲”。
最早吟唱瓜洲的诗词是唐诗。唐代,是一个令我们每个中国人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时代,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强盛、最繁荣的时代,而且是一个最开放、最浪漫的时代,唐诗则是记录这个浪漫时代最华美的文字。而如果,我们要从浩如烟海的唐诗中去寻找一处诗意的绿岛,去寻找一处文人墨客的精神港湾,那么毫无疑问,它一定并且只能是扬州。唐代扬州,不仅因地处东部沿海,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而富甲东南,而且以其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令天下人刮目相看,并纷至沓来。他们留连忘返,纵情放歌,用诗歌记录了扬州的繁荣景象和市井生活。
而在皇皇数万首的唐诗中,有一首诗,并且只有这一首,被后人高高举起,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甚至有人直接拍案惊呼:“孤篇压全唐!”这首诗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是唐代扬州人,尽管他的生平事迹史料记载寥寥,但是他的诗名在他生活的年代就很牛,与那位唱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贺知章等人并称“吴中四士”。《春江花月夜》描写的景,就是题目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对故乡风景非常熟悉,因而把春天长江月下夜色描写得出神入化。全诗三十六句,从月出写到月落。既有对景物的深情赞美,又有对人生的无限感叹,既有对爱情的热情讴歌,又有对宇宙的神往探究。因其立意清高,景象阔大,文辞华美,充满哲理,而成为唐诗中的千古绝唱。而诗人取景的地点,就是今天以瓜洲为中心的长江一带。
二
是的,瓜洲本色是诗意的。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明月人倚楼。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这首《长相思》写得很婉约,这大抵是一位北国闺秀对瓜洲的想象。白居易生活的时代,大唐帝国已因安史之乱而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落。然而,安史之乱,乱了关中,却富了扬州,原先在关中一带经营的商人们,为躲避战火,带着他们的资产来到了扬州。这里没有兵燹,没有动荡,这里是淘金的财源之地,这里是销魂的温柔之乡。“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男人远在扬州打拼,守望在故乡深闺中的女人们,只能将相思之情与哀怨之泪抛向千里运河水,让它流淌到瓜洲古渡头。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这是诗人张祜对瓜洲的隔江眺望。
张祜,字承吉。虽然在晚唐诗坛上很著名,但其人却“生卒年代不详”。有人说他是河北人,也有人说他是祖籍河北生在苏州,还有人说他早年寓居苏州。此人生性浪漫,一生以专门收集和传播宫闱轶事为乐趣,因而留下了许多描写唐代美女的诗歌。
如此浪漫的诗人,扬州当然是必须来游的。会昌年间,李绅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张祜便想到其帐下做幕僚。由苏州到扬州,本可水路直达,从江南运河渡长江,便到扬州了。但张祜行到润州,也就是今天的镇江停下了,他似乎要对这趟扬州之行做一次情感上的铺垫。是的,他是需要铺垫与放松一下,因为他刚刚去杭州,向时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自荐,没想到碰了一鼻子灰。白居易没看好他,却看中了那个“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徐凝。张祜一赌气,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老子到扬州混去。但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万一到了扬州再吃个闭门羹怎么办?所以张祜此刻心里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忐忑不安。
张祜诗中的金陵,不是现在的南京,而是润州一处通往瓜洲的渡口。是啊,对岸瓜洲的两三星火,能否成为他今后人生道路上的灯塔呢?
寒耿星稀照碧霄,月楼吹角夜江遥。
五更人起烟霜静,一曲残声遍落潮。
张祜终于从瓜洲过了江。
来到了扬州,这个风流浪子一头就扎进了十里长街的灯红酒绿中,“一年江海恣狂游,夜宿倡家晓上楼”。
当然还是要去谋生的。
任淮南节度使的李绅,也是一个大才子。他的那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中国已是妇孺皆知的名篇。李绅有才气也很有脾气。有个和尚,云游到他的衙署求见。李绅问:你从何处来?和尚说话,禅语用惯了,便答道:贫道从来处来。李绅听了大怒,来人,把这厮打到他“由去处去”!于是和尚被暴打一顿,轰走了。
但李绅对张祜却是另眼相看的。他早知闻张祜的诗名,能够主动来投他门下,是他的面子,是他的风光。况且他自已当年也是从瓜洲过江的,并曾留下诗句《宿瓜洲》:“柳经寒露看萧索,人改衰容自寂寥。官冷旧谙唯旅馆,岁阴轻薄是凉飙……”他知道,出来混江湖都不容易,于是对张祜便关爱有加。
张祜在扬州生活了多长时间,已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在扬州过得很滋润,事业找到了感觉,才情得到了挥洒。情感上也有了充分的满足。张祜当初来扬州时还是一名“大龄单身青年”,后来在扬州赚得美人归。于是,那天晚上,天上风清月朗,地面灯火通明,张祜站在扬州月明桥上放声高歌: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张祜在扬州住了一段日子之后,又经瓜洲南渡去进行人生漂流了,他漂到了丹阳曲阿,并在此终了一生。
三
直接写瓜洲最有名的诗,当然还是王安石的那首《泊船瓜洲》。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如果我们要在北宋的历史中去选出一个风云人物,毫无疑问,他便是王安石。年,王安石考取进士,这次考试是在宋代科举中非常有名的一次,在考取的三百八十九名进士中,有三人后来当了宰相,其中包括王安石。而王安石踏上官场的第一站便是扬州,他被朝廷任命为淮南节度使判官厅公事。他的仕途从扬州启航,一路担任过县官、知府、参知政事,直至宰相。
王安石仿佛是一个天生为改革而生的人物,他初入京城不久,即针砭时弊,给宋仁宗上了《万言书》,要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宋朝积贫积弱的局势,但宋仁宗没理他。宋神宗继位后,王安石已位居宰相,他不改初心,熙宁初年他又大力推进改革,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制定并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法,青苗法、募役法、保甲法等等。新法的推行和实施,使宋王朝国力有所增强。但是,王安石的新法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官僚集团的强烈反对。宋神宗熙宁七年,保守势力终占上风,王安石被罢免宰相,回到江宁老家。大半辈子的人生风浪,官场沉浮,令这位北宋政坛的鹰派人物元气大伤,对政治他已经心灰意冷,此时正值春季,金陵城中花团锦簇,春意盎然:
江湖归不及花时,空绕扶疏绿玉枝。
夜直去年看蓓蕾,昼眠今日对纷披。
摆脱了勾心斗角的权力之争,抛开了朝中的繁杂事务,如今,王安石可以随心所欲地享受这一片湖光山色了,他准备在江宁的半山园中老此一生。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在王安石离开朝廷的一年中,朝政乱成一团,经历了一年多的风风雨雨之后,宋神宗越来越感觉到,朝廷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只有王安石才能把它处理好,没有王安石在朝廷执政,他的新法将趋于毁灭。于是,宋神宗决定重新启用王安石为宰相。
此时的王安石,对官场已经彻底厌倦,他真的不愿意再回到那个令人厌烦的政治旋涡中,家人也坚决反对他再度进京为相。可是君命难违呀,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何况是让你去当宰相呢!王安石只有再返京城的选择。可是此时的他再也没有了以前那样的雄心壮志,再也没有了以前那份饱满的政治热情,有的是一种伤感,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彷徨。他对家乡有一种难以割舍的留恋之情,他怀念在江宁的那段日子,怀念那份恬淡、闲适和宁静。去路迢迢,家山渐远。这次他是走的水路,由江宁沿江东下,顺风顺水,一日之间,已到瓜洲。此时天色向晚,夕阳西下,瓜洲是他熟悉的地方,当年他来扬州赴任,也是从瓜洲进入扬州的。
但是,扬州城他这次是不打算去了,“落日平林一水边,芜城掩映只苍然”,此时他没有心情去故地重游,于是便在瓜洲码头上泊舟系缆,他走出船舱,伫立船头,回望家山,故乡遥遥。眺望京口,春色正酣。现在,他又要告别这使人赏心悦目的江南美景,前往那满目风沙的京城,又要去参与那些纷纷扰扰的朝廷政事。他不免感叹,何时才能再回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地呢?离别家乡的不舍之情,对自己今后人生命运的不测,以及忠君报国的情怀,五味杂陈,齐上心头,旋即化成了一首不朽的诗行: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人们历来津津乐道于诗中的“绿”字用得巧妙,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八》记载,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其实,结合王安石当时的境遇和心情,诗中的“还”字才是诗眼所在!
所幸的是,此去一年后,王安石终于再一次离开政治旋涡,回到江宁。又十年后,走完了他的风雨人生。
四
瓜洲千古渡,长江水悠悠。
历史走进了年,中华民族这艘古老的航船突然搁浅了。这一年,区区两千万人口的英国,以坚船利炮轰开了皇皇四万万人口的中国大门,清政府腐败无能,节节败退。英国军舰继占领广州、厦门、定海、镇海(今宁波)及乍浦之后,又攻下了长江门户吴淞口。吴淞失守,英军军舰直入长江。年7月21日,英军击败镇江城外绿营守军,越城而入,与八旗兵巷战,全城惨遭焚掠,废墟一片。在攻占镇江的同时,英军封锁了瓜洲渡口,扼住了清政府漕运的咽喉。扬州绅商,惶恐万状,向英军缴纳五十万两赎城费,免受军事占领。中国,由一个自封为天朝的大国,刹那之间土崩瓦解,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此时,在扬州城南古运河边的一处名叫絜园的寓所里,有一位思想家正在埋头撰写一本惊世之作,这本书叫《海国图志》,作者叫魏源。
魏源,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湖南邵阳隆回金潭人。道光二年举人,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官高邮知州,几年前,他就举家迁至扬州。面对日益腐朽的王朝,日益颓废的世风,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启了认识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成为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魏源被后人称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海国图志》是魏源受林则徐嘱托而编著的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它以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不足九万字的《四洲志》为基础,将当时搜集到的其他文献书刊资料和魏源自撰的很多篇论文进行扩编,初刻于道光二十二年,为五十卷。道光二十七年增补刊刻为六十卷。随后,又辑录徐继畲在道光二十八年所成的《瀛寰志略》及其他资料,补成一百卷,于咸丰二年刊行于世。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的序中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这就是说,写书的目的,是了解“夷情”,帮助人们习其“长技”,以抵御外侮,振奋国威。这给那些妄自尊大,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视为“奇技淫巧”,盲目排外的顽固派,猛击一掌。
魏源曾将《海国图志》增补为六十卷本,刊于扬州;到年又扩充为百卷本,全书已达五百卷之多,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部由国人自己编写的有关世界各国情况介绍的巨著。先后征引了历代史志十四种,中外古今各家著述七十多种,另外,还有各种奏折十多件和作者亲自了解的一些材料,其史料来源还有外国人的著述。其中,如英国人马礼逊的《外国史略》、葡萄牙人马吉斯的《地理备考》等。
书中系统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还有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海国图志》为国人谈世界史地之开山之作。
《海国图志》的刊出,打破了当时国人孤陋寡闻的状况,使当时的中国人通过《海国图志》这一望远镜,开眼看世界。既看到了西洋的“坚船利炮”,又看到了欧洲国家的商业、铁路交通、学校等情况,使中国人跨出了“国界”,认识了近代世界的新鲜事物。
作者不仅重视工商业,并由经济扩展到政治,由原来对西方“坚船利炮”等奇技的惊叹,发展到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介绍。至此,魏源的“师夷”思想发展到了他那个时代的高峰。
嘉庆二十五年春,魏源畅游冀、豫、陕、川四省之后,顺长江东下,途经瓜洲,面对寥廓江天和破碎河山,留下了《瓜洲归棹》七律二首,其慷慨之气,激越之声,至今读来,犹令人荡气回肠!
其一:
去年风雪走燕关,今岁春明又报还。
见即有情横岸树,远来相迓隔江山。
涛吞北岸天无限,沙涨东头地有湾。
最是纤纤新月出,似知行客唱刀环。
其二:
霁色阴如欲晓天,乱峰青到酒樽前。
冰消淮水知家近,春入吴舠在客先。
柳岸倒翻千浪雨,鹭帆冲破一江烟。
船娃不识离人恨,但唱桃花锦浪篇。
五
瓜洲,是水陆通衢的瓜洲。
西来天上水,横泻到瓜洲。
夜雪飞津渡,紫霞照御舟。
安危关国计,锁钥系京喉。
独立秋风晚,遥思明月楼。
这是我咏瓜洲的一首诗。瓜洲面对长江,左右逢源,扼守着长江与运河的锁钥之地,它的存在,对于历代王朝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隋唐之后的瓜洲,无论哪个王朝的安危都与它紧密相关。中国历史上的都城大多在北方,长安、洛阳、汴梁、北京,某种程度上,这些王朝心脏的血管就是这条运河,而瓜洲便是这条血管的中枢。湖广稻米,江南丝绸,还有苏杭美女……这一切就是从这里沿河北上,进入都城的。故而,瓜洲历来是长江下游的守战要地,瓜洲一失守,京城就岌岌可危了。咸丰兵燹中,清廷官军与太平天国的军队为争夺瓜洲渡口的控制权,竟在此鏖战数年之久。因此,自古以来,为了保证漕运通畅,历代王朝从来是不惜血本,死守瓜洲的。这不,康熙皇帝为治河保漕,曾六度临江视察,其行宫就在今天瓜洲北边不远处的高旻寺。高旻寺天中塔上的灯火明灭,直接昭示着大清王朝的兴亡。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的诗句,是对瓜洲战略地位的最形象描述。在陆游诗句背景中,韩世忠江上激战金兵,梁红玉金山擂鼓助威,瓜洲江面演绎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抗金大决战。这一战打得金兵溃不成军。韩世忠放声高歌:
万里长江,淘不尽,壮怀秋色。
漫说道、秦宫汉帐,瑶台银阙。
长剑倚天氛雾外,宝弓挂日烟尘侧。
向星辰、拍袖整乾坤,难消息。
龙虎啸,凤云泣,千古恨,凭谁说。
对山河耿耿,泪沾襟血。
汴水夜吹羌笛管,鸾舆步老辽阳月。
把唾壶敲碎问蟾蜍,圆何缺?
即使是血与火的兵戎相接,在瓜洲最终也化为激越的诗篇!
今天,历史的硝烟终于散尽。东风浩荡,冰雪消融。莺歌燕舞,柳翠花红。在和煦的春风中,我伫立于江堤上,江河如带,白鸥飞翔。远望江南,吴山点点,镇江城郭,近在咫尺。飞架南北的润扬大桥,带着我穿越历史时空——从“吴城邗,沟通江淮”,到隋炀帝开凿运河,巡游江都;从唐代的“扬一益二”,到康乾盛世的落日辉煌;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到白娘子水漫金山的传说;从“隔江千里远”给扬州人带来的交通阻滞,到“天堑变通途”之后扬州跨江发展,融入苏南的方便快捷,瓜洲正在春雨中苏醒。亚洲十大豪宅——芳甸,成为千年古镇的一颗璀璨明珠。瓜洲国际旅游度假区,按照“高品位、大手笔、国际化”的要求,规划宏远,蓝图辉煌;已建成“日月星”房车露营地、东大营水乡生态园、古渡春生态园……当前,瓜洲人又正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机遇,乘着特色城镇建设的东风,描绘着古镇未来更加美好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