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最初是学者名士读书讲学的地方,有的兼作地方图书馆和政事、文化咨询机构。后来,逐步演变为准备科举考试的教学场所。在邵伯镇,历史上就曾建有一所书院,它是现今江都辖区内创建时间最早的书院。
至于邵伯所建书院的名称,却是众说纷纭,就连史志上的记载也不尽一致。
邵伯风光嘉靖《江都县志》云:“太傅谢公祠在邵伯镇。明嘉庆六年给谏彭汝实改题其额曰:东山书院”。嘉靖《扬州府志》又云:“在邵伯镇者,有谢公书院”。万历《江都县志》云:“在邵伯镇者曰晋谢安书院”。万历《扬州府志》云:“安石书院在邵伯镇”。
由此可见,邵伯镇所建书院分别被称为:东山书院,谢公书院,安石书院,谢安书院。其实,它们所指乃同一书院,都是为了纪念有德于邵伯的谢安而命名的。谢安,字安石,敬称谢公,隐居在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史有“东山再起”典故,所述皆同一人也。因书院是设在谢公祠内,可能正是这种情况,导致民间口头称呼不严谨,撰志者也就各取其说,造成书院名称不一了。不过,从最早的记载看,还是称“东山书院”为准。
(借用)关于“东山书院”的详细情况,尚未发现相关资料。但是,从史志记载的字里行间,有三点还是可以肯定的。
一是东山书院是彭汝实于明嘉靖六年()倡建于邵伯镇。
董恂所撰《甘棠小志》载:“甘棠庙,今谢公祠也。雍正《江都县志》云:甘棠庙,旧祀晋太傅谢安。明嘉庆六年,给谏彭汝实改题东山书院。”可见,东山书院为彭汝实于嘉靖六年倡立。
彭汝实,字子元,嘉定州(今上海)人。少时家贫,曾在邵伯法华寺内苦读。正德十六年()进士,授南京给事中。后于嘉靖三年“数言时政缺失,又尝力争大礼,为奸臣璁,萼所恶,逐以亲老再疏,请改近地教职”,不久,又被“夺职闲住”。估计彭汝实就是在“改近地教职”期间,为报答少时读书之恩,于嘉靖六年在邵伯倡立的书院。
二是东山书院是江都现今辖区内,创立最早的一所书院。
有资料说:“谢安书院是扬州地区历史上最早创办的书院。它首开扬州教育之先河。”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据万历《江都县志儒学志》载:“书院。在府治内东隅者,曰资政书院。成化年间(-)知府王公恕建;西门内仰止坊者,曰维扬书院,嘉靖五年()盐御史雷公应龙建;在广储门外者曰甘泉书院,嘉靖七年()巡盐御史朱公廷……建;在邵伯镇者,曰晋谢安书院”。可见,建于嘉靖六年的东山书院只是江都现辖区内创建最早的书院。
三是明代学使耿定向以及国子监监丞沈珠曾亲临东山书院视察。
董恂《甘棠小志》云:“隆庆元年()学使耿定向谓安宜正位于堂,檄扬州知府,迁安像居后殿。国子监监丞沈珠为碑记。”
学使,即学政,学台。与布政使,按察便同列,是巡抚之下的三个重要官职之一。它是由朝廷直接委派的省级负责教育科举,督察学官与生员的官员。国子监,是旧时最高学府与教育管理机构。监丞,是国子监负责监务的官员。这两位教育界的高级官员来邵伯,决不只是为了瞻仰谢公祠,而是专程来视察东山书院的。据沈珠后来所撰的《谢太傅祠碑记》云:“隆庆改元夏五月,督学使耿公试士海陵,珠追随及镇,馆于庙,睹太傅像,肃然起敬曰:先贤焉置是?备正位于堂……”由此可知,耿,沈二公是在参加扬州乡试(扬州乡试点在泰州)后专程去东山书院视察的。只是同时见到谢安像,提出了安放位置的建议。可见东山书院在当年的地位与声誉。(朱毓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