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仙女庙的半省书场扬州江都
TUhjnbcbe - 2024/12/31 19:22:00
民国年间,仙女庙有一家评话场所“半省书场”,地址在方家祠堂东首、解放路原江都饭店东北,有房屋3间,由南、西门进出。门外有一块木牌,上书“醒世良言”4个大字。屋内为大通间,置方桌8张,以供听客泡茶、放瓜子碟盘,另有三、四十张条凳,可以容纳听客人。书台坐北朝南,台后有一小木牌,上写当天的评书名目。书场听书收费不高,普通座每位5分,泡茶每人8分,听站书的只收2分。散场以后,房主与说书先生当场分账,分拆的层头有五五的,有四六的,全看说书先生的名望。另外,房主还要管说书先生的吃住。王少堂当时,半省书场为仙女庙唯一的书场,是在扬州评话大师王少堂的大力支持与策划下开办的。凭着大师的支撑,半省书场的起点比较高,许多有名的扬州评话艺人都纷纷来此献艺,使听客人数有了保障。正常情况下每天听客有40—60人,春节时则场场爆满。来半省书场说书的有王少堂、王筱堂、王丽堂等名家。王少堂的评话如金瓶倒水,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字正腔圆,听客坐在台前不嫌声音大,坐在远处听得字字清晰。王少堂说期一般为3个月,每场卖座在80人左右。王丽堂10岁时第一次登台就在半省书场,对此评话界有一个说法叫“过海”。王丽堂不负众望,“过海”一炮打响,从此被誉为“十岁红”。王丽堂说《三国》的名家康又华、其子康重华曾在半省书场说过书。康派《三国》的艺术特点是嗓音洪亮,咬字准确,借鉴京剧表演艺术,打破评话“只说不站”的习惯,有“戏派”之称。康氏的卖座在60人上下,略次于王少堂。还有名家郎氏兄弟郎少明、郎少星说《绿牡丹》,其卖座超过王少堂。因为他们把60天的书压缩到40天来说,天天有段子,有精彩,有悬念,抓住了听客的心理,听了还要听。加上他们码头话说得好,叫人如身临其境,故天天听客爆满,达到90人。评话界的行话说:“慢三国,快水浒,拿钱买不到的八窍珠。”杨少儒师承其父杨干儒说《八窍珠》,他的书瓤子丰富,码头话好,口风泼辣,手、眼、神、身,法都协调传神,能抓住听众,每场卖座60人上下。一本《八窍珠》连续说60天,听客不减如初。其他名家也很多,有樊紫章的《施公案》、林孝林的《济公传》、于又春的《清风闸》、李信堂的《彭公案》等,近30多名评话好手在半省书场说过书。另有扬州弹词艺人张慧龙、张慧强等也在这里献过艺。其时,半省书场曾是扬州评话的兴盛之所,也号称扬州评话的“铁门槛”。评话演员如果没有真功夫,很难在这里通过,能否出道成名,半省书场起着重要的考量作用。王少堂之所以把王丽堂放在半省书场“过海”,就是要让她过这个“铁门槛”。自古仙女庙的书客中不乏有文化、有头脑的人,其中商人比较多。他们听书尤为挑剔苛刻,对评话艺术的要求很高,评话艺人稍有差池,他们就咂嘴、摇头、斥问。最厉害的是“捧大碗”,即把当天的收入全部捧走,一分钱也不留给书场和说书的人。他们这样做,当然是有好佬在背后唆使,“铁门槛”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此。“铁门槛”对说书艺人的考验很大,如果这一关过不了,就要打道回衙,重新学艺,甚至另谋营生。年,因为“大跃进”的原因,没有人听书,半省书场便关门了。年至年之间,在章台旅社对面巷子里有个“兴艺书场”,“文革”前也停办。(张剑鸣据杨铁城同名文)
1
查看完整版本: 仙女庙的半省书场扬州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