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他是隋末最励志的打渔少年,巅峰时做过皇帝
TUhjnbcbe - 2024/8/23 18:19:00
在隋末唐初的众多反王当中,李子通很像是一个‘删减版’的李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两人都姓李,而且行事手段极像,面对的局面也很像,结局更像!但同时,李子通没有李密那样顶级的家世,更没有李密那样的谋略。就连面对的环境,也要比李密轻松了很多。大家知道,这位‘删减版’的李密,他的一生到底是什么样的吗?1.从打渔少年到割据一方李子通和李密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家世的不同了。众所周知,李密是著名的西魏八柱国之一李弼的后人,从小生活优渥,更是早早得到了隋炀帝杨广和权臣杨素、宇文述等人的赏识。要不是后来参与杨玄感谋反,估计在隋朝内部也能混的很好。但是,作为‘删减版’李密的李子通,那就截然不同了。李子通少年贫困,家里世代以打渔为生。而且,李子通的家,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峄县。这地方在隋朝末年的时候,是被朝廷搜刮最狠的一个地方,老百姓活的最难。所以,李子通走上造反的道路,纯属是为了活命。这点又和李密有所不同。李密之所以会起事,纯粹是为了自己心中的抱负。要不然的话,以他的身份地位,怎么也不至于被饿死。另外,对于李子通这个人来说,他的性格值得一提。据史书记载,李子通是属于那种‘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的性格。对他好的,他也会对人家好;对他坏的,他也会找机会报复。这种性格,在后来李子通割据一方之后,对他的人生影响极大。大业末年,活不下去的李子通,正式加入了起义军。不过,刚开始造反的李子通,还不具备单独起兵的能力,只能加入别人。李子通选择的,是当时在长白山占山为王的左才相。再次重申一遍,这里所说的长白山,不是东北的那个长白山,虽然那个长白山更有名。这里所说的长白山,是指山东邹平南部的长白山。加入左才相的麾下后,李子通的性格,发挥了巨大的优势。左才相所率领的这伙起义军,严格来说,其实只是一伙占山为王的草寇。根本没什么长远规划,只是靠打家劫舍过日子而已。这也是隋末很多底层农民起义军的一个通病。因为出身底层,导致见识不够,所以割据一方之后,接下来该怎么走,自己就不知道了,所以只能沦为草寇。而李子通在这其中,显然是一个另类。乡人有陷入贼寇的,李子通必定设法保全。在这群落草为寇的人当中,当大部分人都为了活命表现出穷凶极恶的时候,李子通这部分善良的性格,就会被瞬间放大。很快,李子通依靠这种宽厚仁义的性格,身边就聚拢了一大堆人。再然后,以这些人为核心,李子通有了自己的嫡系部队。但同时,也引来了左才相的忌惮。这一点,是不是和李密有点像?李密加入瓦岗后,也是很快有了自己的嫡系人马。同时,也被瓦岗军原领袖翟然忌惮。只不过,这次李子通的选择,和李密截然不同。李子通的选择,是带着这万余人走出长白山,到更广阔的江浙一带去发展。2.逐鹿天下离开长白山之后,李子通带着这万余嫡系部队,渡过了淮河。到了淮河以南,李子通暂时投靠了当地实力最强的杜伏威。杜伏威也是底层出身,没有太多手腕和心机。见到李子通,自然心花怒放。但是,杜伏威没想的是,李子通其实只是想拿他当一个跳板。在站稳了脚跟之后,李子通迅速率兵发动叛乱,差一点就干掉了杜伏威。都说李子通宅心仁厚,但这件事,显然做的没那么地道啊!在这件事之后,原本江浙地区实力最强的杜伏威,实力大打折扣。再加上后来隋朝军队又趁机过来偷袭了一波,导致他实力再次大幅下降。直到两年之后,才慢慢恢复过来。而这个时候,已经是武德二年了。杜伏威统一江淮迟了一步,也就失去了最后争夺天下的资格。而险些干掉杜伏威的李子通,经此一役之后,也是彻底在江浙地区站稳了脚跟。不过,好景不长,就在他和杜伏威火并之后,隋军又盯上了他。在收拾杜伏威的时候,捎带手把他也收拾了。兵败之后的李子通,逃到了今天江苏泰州一带,重新扎下了根。大业十一年,李子通自称楚王,在江浙地区的实力越来越强。等到隋朝灭亡之前,李子通、杜伏威和后来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的左才相,在江浙一带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再加上后来隋炀帝南下江都,带来了十几万隋朝精锐,驻守在江都附近。如此一来,就更是谁也奈何不了谁的局面了。就这样,又过了两年之后,到了大业十四年。这一年,江都政变爆发,杨广身死,天下彻底分崩离析。杨广死后,宇文化及继承了杨广麾下的直属旧部,他任命陈棱为江都太守,自己率军想要返回关中。不过,后来宇文化及被李密给打垮了。江都的陈棱也就归降了李渊扶持的杨侑。不过很快,李渊又逼迫杨侑禅位给自己,陈棱就算是归降了李渊。而杨广身死这件事,对于江浙地区来说,无疑也是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宇文化及带走了大部分隋朝精锐之后,隋朝在江浙地区的力量,瞬间减弱。这也成了原本已经很微妙的江浙局面,瞬间失衡。首先出手的,就是李子通。李子通出手之后,很快就围困了江都。这个时候,江都的陈棱不得不向原来的反贼杜伏威,以及新崛起的沈法兴求助。这两个势力,倒是也来援救江都了。不过,李子通这时候很聪明的使了一个反间计,趁着夜色分别偷袭沈法兴和杜伏威的军队,让他们互相猜疑,都以为是对方下的黑手。趁着双方猜疑的时候,李子通猛攻江都。等到双方的猜疑解开之后,李子通已经把江都给打下来了。拿下了江都之后,李子通实力暴涨。沈法兴的军队还和他打了一场,最后败走。杜伏威这边,干脆打都没打,就直接退走了。等到在江都彻底站稳脚跟之后,李子通开始膨胀了,竟然直接在江都称帝,国号为吴。3.兵败降唐其实,从李子通称帝这一天起,就已经注定了他最后不可能取得天下。一方面,李子通出身底层,得不到那些士族世家的支持,在势上就输了一筹。另一方面,当时李渊已经拿下了整个关中,他却还连江浙一带都拿不下来,实力上也不具备抗衡的能力。而且,当时的杜伏威,名义上已经投降了李渊,算是李渊麾下的人了。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李子通、沈法兴、杜伏威这江南三强,开始逐渐厮杀角逐。首先,李子通渡过长江去打沈法兴,沈法兴再次兵败。然后,趁着李子通打赢了沈法兴之后,暂时人困马乏,杜伏威派他最好的兄弟辅公祏率大军前来进攻。在一场激烈的战斗后,杜伏威获胜,迫使李子通不得不放弃江都,退守京口(今江苏镇江)。在这一战之后,杜伏威的实力,一跃成为江浙最强。这个套路是不是很熟悉。当年李密、王世充、宇文化及的三家大战,对比过后简直一模一样好不好?中原那边,原本李密实力最强,然后先是打垮了宇文化及,然后被王世充偷袭,最后自己兵败降唐。而江浙这边,原本李子通实力最强,然后先打沈法兴,打赢了之后被杜伏威摘果子。所以,说李子通是‘删减版’李密,真的不是没有道理。而且,接下来两人的结局,也是极其相似。在被杜伏威打败之后,李子通向东逃往太湖,在那里重新收拾了两万残兵。然后去偷袭了一下沈法兴,将沈法兴彻底打垮,吞并了沈法兴的全部地盘。这时候,李子通的元气稍稍恢复了一些。但恰恰是这个时候,杜伏威又来摘果子!双方在苏州、松陵各大战一场,最后,李子通被彻底打垮,选择向杜伏威投降。不过,因为杜伏威早已归降李渊,所以李子通相当于是向李渊投降。在投降之后,杜伏威将李子通押往了长安。到了长安之后,李渊难得大方了一些,或许是因为想要善待李子通,稳定江南人心。也可能因为,李子通也姓李?总之,李渊对李子通还算不错。非但没有治他的罪,反倒是赐予宅第一所、田地五顷,赏赐钱物颇多。这时,是武德四年十一月。照理来说,兵败之后,还能过上富家翁的生活,这对李子通来说,已经算是最好的结局了。不过,李子通毕竟是做过皇帝的人,骨子里还是不那么喜欢安分。几个月之后,到了武德五年七月,当时杜伏威来朝见李渊,被扣在了长安。李子通见到杜伏威不能返回江南,顿时心思就活络了起来。在他看来,江南没了杜伏威,肯定局势不稳。这个时候,只要自己能回去,收拾残部,肯定大有作为。于是,就这样,李子通连夜逃出了长安,打算逃回江南。但可惜的是,李子通刚刚逃到蓝田关,就被当地的官吏发现,然后给直接干掉了。当年的李密,似乎也是这么死的。先是归降李渊,然后又准备反叛,逃回去的路上,被李渊麾下的盛彦师一刀宰了。结语对于李子通的一生,修《旧唐书》的刘昫,在李子通传最后面给出的那句结语,应该算是最恰当的。修仁驭众,终怀贰以伏诛。这句结语,和《旧唐书》上李密的结语,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李密的结语是:乌阳既升,爝火不息。狂哉李密,始乱终逆。回顾李子通的一生,我们会发现,他之所以会失败,最大的一个原因,其实就在于李子通自身能力有限。被摘果子这种事情,在隋末不止发生过一次。但这种事放在李世民身上,打王世充的时候,窦建德想来摘果子,结果让李世民一战将他们全都给扫平了。而同样的局面,李世民能打赢,李子通必输无疑,除了两人指挥能力的差距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双方的军队装备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上。李世民麾下的玄甲军,是唐朝搜刮了整个关中,才凑出来的。正是靠着这支精锐,李世民在虎牢关大战的时候,可以凭三千五百精锐,直接冲击窦建德的十万大军,然后还能生擒窦建德。但换成李子通的话,李子通手底下基本都是农民军。想组织玄甲军这种重骑兵?那是在搞笑!要是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子通失败的最终原因,恐怕还是要归结于出身上面了。有时候我们真的不得不承认,投胎,真的是一门技术活。
1
查看完整版本: 他是隋末最励志的打渔少年,巅峰时做过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