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古巷风情王喜根说民俗卖绒花
TUhjnbcbe - 2024/7/30 17:32:00

记得小时候,母亲逢年过节都喜欢在发髻上插一支绒花。绒花谐音“荣华”,寓有吉祥祝福之意,佩戴在发髻上,愈发显得喜气盈盈。

那时节,镇上除了两家固定的绒花店,大街小巷还不时出现一些身背圆屉的卖绒花人。圆屉共有四五层,每层装有不同样式的绒花。年前是生意最红火的时候,卖花人常常找个热闹的市口,把一个个圆屉摆在地上供人欣赏和选择,同时手执一长柄镗锣,一边吆喝,一边摇晃镗锣两边拴着的小木槌,从左右两面打击着锣面,“叮当,叮当”发出清脆的声响,构成古镇独特的风俗景观。

据史料记载,扬州制花业自古就十分发达,是全国著名的工艺花产地。?唐代,扬州绒花已作为“宫花”列入贡品。清初,扬州已有绒花、通草花、绢蜡花、纸花等工艺花的生产,因制作精美,成为扬州贡品之一。李斗《扬州画舫录》有关重宁寺佛殿装饰专有记载:“四边饰金玉,沉香为罩,芝草涂壁,菌屑藻井,上垂百花苞蒂,皆辕门桥像生肆中所制通草花、绢蜡花、纸花之类,像散花道场。”始创于嘉庆五年的万花春为扬州最早最有名的花店作坊,最盛时从业人员有余人,全年销售绒花万支。至清代末叶,扬州绒花店仍有50余家。民国初年,湾子街一带是扬州制花业生产和经营集散中心。扬州东乡、江都砖桥则成为扬州绒花的另一重要产地。民国十四年,经扬州湾子街杨源茂花店绒花艺人曹仁宏传授,江都砖桥一带绒花业迅速兴起,遍及家家户户,被称之为扬州的“花窝”。

扬州绒花主要为头戴花,其题材按民间四时八节不同习俗而区分,品种十分丰富。春节有“招财进宝”“元宝鱼”“吉祥鱼”“双鱼跳龙门”“四季如春”等;端午节则以避邪为主,有“百脚”“蜘蛛”“蛤蟆”“壁虎”“下山虎”等;中秋节以登高和月宫神话故事为题材,有“单宝塔”“双宝塔”“月宫塔”“兔子拜月”“荷藕”“荷莲”“菊”等。除了头戴花外,还有胸花、壁花、罩花、帽花,以及用于糕点装饰的花。

绒花制作比较复杂,以优质蚕丝为原料,经过漂洗、染色、揉、拧等工序加工而成,品种以各种鸟兽和福字、喜字为主,雏鸡、小鸟只有指甲盖大,却栩栩如生。最受妇女欢迎的还是那些全福花、如意花、寿星花。逢年过节,母亲总要精心挑选上好的绒花,除了自己佩戴在发髻上,还送给亲朋好友。遇到办喜事,从新娘、寿星到及笄的小姑娘,人人都佩戴喜庆的绒花,一个个打扮得花团锦簇,绚丽悦人。

转眼间四十多年过去了,绒花作为一个时代美的象征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在扬州市场上已很难看到绒花,人们偶尔在旅游商店和民俗博物馆才能见到它的倩影。

来源:扬州市江都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王喜根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巷风情王喜根说民俗卖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