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渊和隋炀帝杨广之间,有着纠缠不清的亲戚关系。孤独信的三个女儿都贵为皇后。长女是北周宇文毓的明敬皇后,第四女是唐国公李(后追谥元皇帝)的元贞皇后,第七女是隋文帝杨坚的文献皇后。
元贞皇后生下李渊,文献皇后生下杨广。所以第一层关系,杨广称李渊表哥,俩人平辈;第二层关系,两人是儿女亲家;杨广的女儿杨氏嫁给李世民,是四妃之一,为其生下李恪、李愔两个儿子,这么论俩人还是平辈;还有第三层关系,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杨广的妃嫔,而王氏是同安长公主(李渊妹妹)的女儿。这么一论,李渊就成了杨广的舅舅,大了一辈!
一次杨广召见李渊,不巧李渊病了。杨广就问王氏:“你舅舅为什么还不来?”
王氏如实回答,说舅舅病了。
杨广恶狠狠说:“怎么不病死?”
可见杨广对李渊这个舅舅既忌惮,又不待见。
隋炀帝好了,说完关系了,该进行下面的正题了。
隋朝末年民不聊生,天下大乱。这时群雄并起,主要有三支强大的起义军队伍,即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江淮的杜伏威、辅公祏军。
在这个形式下,公元年,唐国公李渊出任太原留守。李渊受命的任务是,和马邑太守王仁恭成犄角之势,共同防御突厥。
阅历颇深的李渊深知,依据眼下的形势,自己不能掉以轻心,要早早做好各种应变措施。于是命令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进一步收罗壮士、谋士、死士,以扩充本集团的力量。投奔而来的人才八仙过海,各以各的方式,积极地为李渊集团效劳,出谋划策。其中,最得力的是李世民交接的二人,一是晋阳宫副监裴寂,一是晋阳县令刘文静。
晋阳宫裴寂既是李渊的直接下属,俩人还是故交。刘文静此人则有着非凡的观察力,能洞若观火,看出李渊志在天下,又看出李世民是非常之人,由是倾心相结。
隋炀帝认为李渊与王仁恭抵御突厥的进犯乏力,十分不满,遂派使者来要将他们押往江都,这使得李渊大为恐惧,心说,到了炀帝的行在,还有好果子吃吗?
李世民看到这是一个好时机,与裴寂等开始劝李渊:“如今主上昏聩,国家动乱,为隋朝尽忠没有好处,本来是将佐们出战失利,却牵连到您,事情已经迫在眉睫,应该早些定大计。况且晋阳军队兵强马壮,宫监积蓄的军资财物巨万,以此起兵,还怕不成功吗?为什么要受一个使者的监禁,坐等被杀戮呢?”李渊认为这话很对,就秘密布署准备。
正准备起兵举事时,恰好隋炀帝又派来使者传令赦免李渊和王仁恭,让他们官复原职。李渊眼前的危机解除了,一下子没有了压力。所以原来议定的起兵计划也就搁浅了。
李世民一看张开了弓,箭还没有射出去,由于隋炀帝的一纸赦免文书,把李渊起兵的决心给浇灭了。李世民和刘文静心有不甘,他们决定再烧一把火。
刘文静的脑子开始转起来,从哪里打开李渊这个突破口呢?
他径直来到晋阳宫,催裴寂道:“您难道没听说过‘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吗?应劝说唐公即刻起义,怎能如此迟延。”
裴寂听后,没有马上表态,他在想着如何回答。
刘文静一看没有反应,又加重了一锤:“况且,你身为晋阳宫监,却让宫中的宫女侍奉唐公,你死也就罢了,为何要连累唐公呢?”
裴寂了这句话,大为恐惧,心想,在这里拿我一把?拿我的短处来要挟呀!
但来气归来气,还得表态不是?于是回答道:“我已督促李渊好几次了,让他早日发兵。”
刘文静这一句为何这么起作用呢?因为李渊的确上贼船了。
李渊留守太原,任晋阳宫宫监,而裴寂做为副监,二人关系莫逆,一日喝酒时,裴寂私自找了几个晋阳宫的宫女,来招待这位宫监大人。
一高兴,喝的有点多了,“酒为色媒人”吗,看到了这些侍女个个花似玉,不禁春心荡漾,如何还把持得住,一不留神,真睡了她们。那些都是北都皇上的宫女,睡了皇上的女人,一旦事发,后果可想而知。
这日,又是故伎重演,裴寂邀李渊到他那儿喝酒,又是宫女招待。喝的正高兴的时候,裴寂就将李世民等人的密谋,悉数告诉了李渊,李渊听后大惊。
力劝裴寂说:“我之所以让宫女侍奉公,就是因为这事儿泄漏出去一定会被杀头的,而这一切是为了你儿子李世民起兵反隋这件事。”
李世民这时也“恰巧”进来了,直截了当把窗户纸给捅破了。
李渊一看,“好啊,你们这是串通好了。”由于心里来气,自然不会同意他们的主张。
李世民一看事情泄露了,只好束手就擒。等绑了李世民后,李渊踌躇再三。又架不住众人的苦苦劝告,便说:“我爱护你,岂忍将你押送官府?”
起兵李渊终于决定起兵。他自称大将军,以讨伐刘武周的名义,开始招募士兵;又伪造文书,调出宫监库物以为发兵之用。
有了装备,但孤掌难鸣呀。刘文静又献策说自己孤军,难免显得势单力薄,不如请求连结突厥为后援。李渊分析形势后认为,自己目前单独起兵,的确有些实力不足,便同意了此建议。
刘文静带俩随从轻车简从的来到突厥营地,游说始毕可汗道:“如今天下大乱,唐公为国家近戚,担心皇室毁灭,故此起兵。唐公希望与可汗兵马一同进入京师。最后和始毕可汗谈的出兵条件是“老百姓、土地都归李渊所拥有,金银财宝尽归于突厥。”(“若入长安,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资治通鉴·隋纪八》)
突厥对始毕可汗而言,道义他是管不着的,但巨大的利益深深地打动了他,由此派出五百骑兵,相赠二千匹战马,跟随刘文静而去。
突厥兵来的正是时候,帮着向长安挺进的李渊,打垮了隋军的阻击。
李渊率军渡过黄河后,命刘文静领兵驻守潼关,以防东边来敌。隋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守将屈突通挥军来攻。刘文静与之苦战,用奇兵消灭其前锋部队。尚有数万兵马的屈突通,见战局不利,向洛阳转移。
刘文静出兵追击,生擒了屈突通。
至此,李渊的兵马再也没有阻隔,一路顺利的向长安城浩浩荡荡的进发了。
屈突通总评:在晋阳起兵整个过程中,可以看出,李渊是首鼠两端,出尔反尔。
为什么这么说呢?
设身处地为李渊想一下,一开始他到太原当留守时,已经是“唐国公”的遵位了,权倾一时。而如果一起兵造反,这些荣华富贵都成了过眼云烟,而且还要搭上身家性命。所以有些犹豫实属正常。此时他收罗天下壮士、谋士、死士,就是为了壮大自己集团的实力,不要遇到外部各路义军冲击时自己来不及应对。所以此时应该是为了自保而采取的应对措施。
后来因为抵抗突厥不利,让隋炀帝派使者来要那他问罪。他非常清楚,此一去恐怕是凶多吉少,所以才产生造反的念头。但态度并不坚决。隋炀帝一纸赦免诏书,把他的反心直接给吹灭了。
李渊退缩了,但李世民和刘文静却不干了。随后想辙怎么逼迫李渊。于是拿李渊的短处做要挟。你睡了皇帝的妃子,事情暴露以后你李渊还是难逃一死。谁让你把持不住,睡了不该睡的人呢?
这一来把李渊给逼入死角。
在逼迫李渊的同时,还给他壮壮胆,考虑到自身力量单薄,刘文静自告奋勇到突厥去借兵。就这样双管齐下,终于使李渊走上起兵造反的不归路。
从起兵开始,到公元年五月,李渊称帝,改国号为唐。共用了一年时间,可谓是顺风顺水。如果李渊早知道革命的成功如此容易,他当年还会那么瞻前顾后,犹犹豫豫的吗?
当然,这么顺利,李渊没有想到,李世民没有想到,就是刘文静也没有意料到吧。
参考资料: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