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扬州
“古有李冰都江堰,今有人民江都站”,以江都站为主体的江都水利枢纽被誉为“江淮明珠”,是新中国水利史上的代表工程。年12月,江都水利枢纽第一抽水站破土动工。60年过去了,这项世纪工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迁?又在哪些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呢?今天的“运河扬州”专栏,我们为您一一解读。
江都水利枢纽接待中心讲解员葛吴灵子: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黄河夺淮后,苏中苏北河道溃决92次,扬州及里下河地区累计发生水患达到次,其中以年的水患最为严重,里下河地区多名民众流离失所,多人死亡,墙面上这五幅照片,展示的就是年高邮地区的受灾场景。
进入位于江都水利枢纽核心工程区的展示馆,几张民国时期的老照片映入眼帘。历史上,由于黄河夺淮,大运河扬州段的河道多次溃决。年汛期,淮河流域又遭遇了罕见的特大洪水,尤其是大运河高邮段的河堤溃决,导致苏北、苏中里下河地区损失惨重。为此,国家开展了救灾和淮河治理工作。南水北调扬州公司总工、《江都水利枢纽志》编委雍成林: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治淮的时候,江苏省有一个规划,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江苏省河网地区水源比较丰富,有长江、洪泽湖、骆马湖等大型湖泊,加上我们的里下河地区,感觉是不缺水,但实际上江苏是缺水的省份,南丰北枯,缺水是苏北、淮河以北以及沿海新开垦的地区叫垦区。年以前以农业为主,叫旱改水,就是把小麦旱粮改成水稻,这就特别需要水了。
为了均衡省内水资源,年,江苏省制定了“扎根长江、引江济淮、江水北调”的工程方案。作为其中的龙头工程,抽水站的选址经历了多次变化。江苏通源设计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总工吴家兴:
年曾经提出,在江都的邵伯直接建立一个抽水站,江水从这抽上来以后直接送到高宝湖,那么到了年左右,省水利规划设计院提出了新的规划设计方案,在万福闸的西南侧建滨江抽水站,这个方案就是利用原来的归江河道向江北送水。
就在廖家沟大型抽水站即将进行规划设计之际,在听取技术人员的汇报和实地勘探后,当时的扬州地委又提出了一个新方案。江苏通源设计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总工吴家兴:
在芒稻闸的东侧、新通扬运河这边,进行抽水站的建设最好,为什么呢?一方面可以依托运河,向淮河进行送水,兼顾面比较大,更重要的是利用新通扬运河以及沿线的卤汀河等河道,把里下河的涝水和滞水及时排出来,保证了旱改水耕作方法的改变。
抽水站选址的每一次改变,都是为了使水利规划布局更趋科学合理。经过相关专家的进一步论证,这座大型抽水站的建设历经三次选址和充分论证后,最终落户江都。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年12月,江都水利枢纽工程挖下了第一锹土。江都抽水站第一站设计功率达千瓦,在国内首屈一指,泵站设计、机组制造、土建施工、机电设备安装等都是从零开始。即使当时国内最顶尖的上海电机厂、上海水泵厂都没有生产过如此大型的电机和水泵。有关高校、科研单位、制造工厂、安装部门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大家边设计、边实验、边生产,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南水北调扬州公司总工、《江都水利枢纽志》编委雍成林:
江苏年的时候是干旱和里下河大涝,年(一站)建成以后,在里下河排了一个亿立方的水,缓解了里下河的涝情,这时候就认识到江都抽水站的重要性。
江都水利枢纽接待中心讲解员葛吴灵子:
据工程建设持续图显示,工程最早是从年开始建设江都第一抽水站,到年第四抽水站建设完成,核心区域历经了17年的艰苦奋斗,这边有黑白老照片记录了当年工程建设的艰辛历程。
作为全国重点水利工程,江都水利枢纽的建设受到了全国上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