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唐初,群雄并起,李渊、李密、宇文化及、窦建德、刘黑闼、王世充等乱世枭雄各显神通,争相起兵反隋。虽然李渊笑到了最后,但前期李密却是最接近皇位的一个,公元年初,瓦岗李密已拥军三十余万,更兼手下良将谋臣如云,裴仁基、徐世绩、罗士信、秦叔宝、程知节、单雄信、侯君集、王伯当、魏征、张亮,随便一个都是当时名噪一时的人物,魏征、秦叔宝、程知节、张亮后来更是入选李世民的烟凌阁24功臣。但就是这样强大的阵容,却还是在邙山之战败给了王世充。
年9月10日,王世充以2万兵力在邙山大山大败李密的瓦岗军,当时李密的军队有十万之众。邙山战败后,李密退守洛口不成,最后败退武牢关,几乎丢掉了所有地盘。部队人心涣散,都认为大势已去,李密只得带着两万多残部西入关中投靠了李渊。李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将三十万大军败尽,从此彻底退出争霸赛,走向末路。
邙山这战剧照战前形势
李密与王世充为争夺在河南的霸权,曾先后交战60多次,李密曾多次打败王世充。年9月,李密与原瓦岗首领翟让火并,成功坐上瓦岗军的头把交椅。年正月,李密挥师攻占金墉城,直逼洛阳,与王世充对峙。此时宇文化及突然发动“江都兵变”,杀死隋炀帝杨广,并率领十万骁果军北上。王世充等人则拥立越王杨侗为帝(隋恭帝)相抗,杨侗派人招降李密,许诺只要平定宇文化及便让他前往洛阳辅政,而李密为避免两线作战,遂接受了招降。
年7月,李密与宇文化及在童山大战,双方苦战一天,宇文化及落败,李密收获了骁果军。但瓦岗军也损失极大,连李密的嫡系部队内军都损失过半,李密本人都中箭受了伤。而王世充却在此时发动了政变,将皇帝杨侗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让李密入朝辅政的美梦落空,双方一战在所难免。9月,王世充挑选精锐兵马2万余人,屯兵通济渠南,在渠上架起三座桥,摆开架势与李密决战。
邙山之战战前态势战斗过程
战役一开始,王世充先派数百骑兵攻打单雄信,李密派程知节、裴行俨前去救援。然而刚一交战裴行俨便被箭射中,程知节上前救援却被一枝长槊刺中,幸好程知节勇猛,回身折断槊,又连杀数人,才逃回军阵。这次战斗诡异之处在于,人数占优的瓦岗军没有占到便宜,除裴、程外,”密骁将孙长乐等十馀人皆被重创“,单雄信貌似也没有出兵相助。
然后王世充又派人夜间潜入北邙山埋伏,次日凌晨趁李密不注意誓死冲锋,内外夹攻,打了李密一个措手不及。在双方战斗正酣时,王世充拉出一个和李密长得像的人推到阵前,然后高呼:”李密已被抓!“首领都被俘虏,瓦岗军心如何能不乱?一时间李密大军乱作一团。
”世充督众疾战,使牵类密者过阵,噪曰:‘获密矣!’士皆呼万岁,密军乱,遂溃。“(《隋书.李密传》)
此战之后,李密的十万军队仅剩下了一万余人,心腹大将裴仁基、郑颋、祖君彦等人被俘。
李密画像兵强马壮的李密为何战败?我们从战前准备、战术思想来详细了解一下。
战前准备
先看李密这边。
从当时形势看,李密火并翟让,瓦岗军内部忠于翟让的将领势必会有异心,内部存在不和谐因素;而且李密刚经过童山大战,部队疲乏,应当休整,骁果军又刚刚收服,也应进行整顿归饬。王世充此时出战,有趁人之危的意思,果然战争都是不讲道义的。
瓦岗军是一支派系复杂的军队,包括秦叔宝等人为主的隋朝官兵、河南山东的群盗、很多地方的零散义军,还有李密自己招募的内军,真正最能打的部队还是李密的内军。童山之战损失了不少内军,李密为弥补自己嫡系部队的损失,对投降过来、战斗力不弱于内军的骁果军极为重视,对其大加赞赏、极力拉拢,此举引发瓦岗旧部的不满。瓦岗元老徐世绩将弟兄们的抱怨禀告李密反被他怼了回去;他的心腹贾闰甫几次劝阻,但李密仍旧我行我素,此举为邙山战败埋下了伏笔。
“密既杀翟让,心稍骄,不恤士,素无府库财,军战胜,无所赐与,又厚抚新集,人心始离。”(《隋书.李密传》)
“李密破化及还,其劲兵良马多战死,士卒疲倦。”(《旧唐书.王世充传》)
而且李密过于托大,认为王世充手下败将而已,让军士在山上随意扎营,并不设防。《旧唐书.王世充传》说:“时密新破化及,有轻世充之心,不设壁垒。”这就给王世充小股部队偷袭留下了机会。
王世充画像再看王世充这边。
在李密归降杨侗的时候,两人还未撕破脸同属一个阵营的时候,王世充让杨侗出面用洛阳的布料换取李密的粮食(当时洛阳城外的粮仓都在李密手里),李密在邴元真的劝说下,最终同意交换。虽然没过多久李密便发现此事不妥,急忙停止交易,但王世充已经获得了大量粮草。《隋书.李密传》说:“初,世充少食,密少帛,请相交易,难之。邴元真好利,阴劝密许焉。后世充士饱,降者益少,密悔而止。”可见王世充还在李密与宇文化及对峙的时候就已经在开始备战了。
王世充还精心挑选了2万精兵,并进行操练,这比起李密的疲惫之师来说胜算又大了不少。兵不在多而在精,李密虽然人数占优,但将士不齐心,士兵又疲乏,所以从兵力上看,李密并不占多少优势。《旧唐书.王世充传》说:“世充简练兵勇,得二万余人,马二千余匹,军于洛水南。”战前王世充在洛水之滨祭祀周公,假托周公梦忽悠将士:”最近周公托梦给我,只要大家讨伐李密便可立下大功,不用命全军将会因瘟疫而死!“现在听来像个笑话的说辞在那个迷信的时代却十分有效,王世充部队士气大涨。《旧唐书.王世充传》记载:”乃立祠于洛水,遣巫宣言周公欲令仆射急讨李密,当有大功,不则兵皆疫死。世充兵多楚人,俗信妖言,众皆请战。“
而且王世充还运用了“无间道”,邙山战败后李密本想退守洛口仓城,却遭驻守洛口仓的邴元真背叛。他与王世充互通款曲准备前后夹击瓦岗军;李密想将计就计在王世充洛水半渡而击,又由于内奸作崇而失败。先有单雄信投降让偃师门门户大开,而守偃师的士兵暗中叛变直接导致偃师的诸多将领一下子成了俘虏;后来洛口仓邴元真的叛变更是致命,这是瓦岗军的粮仓,过往李密战败后都是依赖洛口仓整顿再战,洛口一失,李密河南再难容身。要说都是将士们临时起意可能论谁也不会相信,势必是王世充战前就提前与这些人有了联络。
”偃师劫郑颋叛归世充。密提众万余驰洛口,将入城,邴元真已输款世充,潜导其军。密知不发,期世充度兵半洛水,掩击之。候骑不时觉,比出,世充绝河矣。“(《隋书.李密传》)
邙山之战剧照战术思想
战役开始前,瓦岗军内部有两种意见:以魏征和裴仁基为首的意见认为,不宜在邙山与王世充决战,要么利用城池固守,要么利用洛阳空虚,以一部牵制王世充另以精兵直取洛阳;而以骁果军将领陈智略、单雄信等人为首的意见则是主张力战。李密不但没有听取魏征和裴仁基的正确意见,放弃了自己粮比王世充足和兵力比王世充多的优势,在邙山与王世充决战,反而在排兵布将时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将部队分为两部,一部由自己带领内军和骁果军驻扎于邙山之南,另一部由单雄信统率瓦岗旧部驻扎于偃师城北。他原本想让两路兵马互为犄角,不料单雄信的叛变直接将他带入败境。
”密议所便,裴仁基曰:‘世充悉劲兵来,东都必虚,请选众二万向洛,世充必自拔归,我整军徐还。兵法所谓彼归我出,彼出我归,以疲之也。’密眩于众,不能用。仁基击地叹曰:‘公后必悔!’“(《隋书.李密传》)
”未若深沟高垒,旷日持久,不过旬月,敌人粮尽,可不战而退,追而击之,取胜之道。“(《旧唐书.魏征传》)
而王世充的战役构想非常明确,先袭击单雄信的营垒,然后提前埋伏袭击李密,再在内应的配合下突破偃师、洛口仓,彻底断了瓦岗军的命脉。战争过程中王世充部队执行彻底,完全像是一场设计好的战争。
邙山之战剧照总结
李密邙山之所以战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李密火并翟让和不体恤将士留下的后遗症给失败朝下隐患,也给王世充离间创造了机会;二是李密刚愎自用,未能采纳正确意见,舍己之长与王世充决战,直接导致了失败。他其实是有机会再次战胜王世充的,不管是采取裴仁基的方略还是采取魏征的办法,王世充都难以取胜,而那些叛变的将领可能也不会叛变,至少不会那么早地集中背叛。任何一场战争,都不单单是军事层面的对决,李密靠开仓放粮迅速让瓦岗军壮大,但却因没有能够有效整合内部、收拢人心,又不能汲取正常意见,结果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内部迅速崩溃,最终争霸成黄梁一梦!
搜寻历史故事,一起感悟中国五千年浩瀚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