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沂(-),字义门,号无饱、味如,后更名存。江都仙女庙人,王景琦从兄。
王景沂年少聪颖,光绪十二年()江苏学政王先谦岁试扬州府时,有3位十四五岁的少年俊杰名列前茅,他们是扬州的方地山、方泽山与江都的王景沂,时称“江都三幼童”。二年()后,3人又同赴乡试,却都未能中举。次年()再考,方泽山中第一名解元,王景沂亦中举,方地山名落孙山。
其后,王景沂屡应礼部试均不售,便于光绪二十一年()遵例报捐内阁中书,并考取军机章京。当时,正值康、梁变法的非常时期,王景沂极力赞同、支持,并参与其中。
光绪二十三年(),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日渐严重。康有为“既上书求变法于上,复思开会振士气于下”,以“保国、保种、保教”(即保国家之政权、土地,保人民种族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为宗旨,集合各省旅京人士于光绪二十四年()四月成立“保国会”,意在群策、群力、群智,发愤救亡,推动维新。在先后三次集会中,王景沂参加了其中的前两次。当时,他还在梁启超主办的上海《时务报》上发表文章,宣传维新变法,影响较大。如在《驳驳不缠足会议》一文中写道:“远近士夫,同声赓和,虽守旧者千百,谋新者什一,而其机固已动矣。”王景沂还利用自己清廷官员的身份,为维新变法提出许多建议。在人才上,他提出“下布告与海内,使草野贤者自荐”,“放宽保举条件,无论已仕、未仕,只要与经济特科六目确有专门,准其自赴总署报名,恭候御试”;在兴办实业上,他上疏光绪帝《条陈农工商实业事宜折》,提出“在京师设立农学会,拨官地数千亩进行试验,并对农民试办农工新业可借官款予以扶植”等。光绪帝阅后,下谕“著端方妥速议奏”。端方闻风而动,“遵议中书王景沂条农工商实业事宜”,于八月成立农工商总局。同时,王景沂认为:“新政之所以举步迟缓,步履维艰”,关键在于朝廷“机构庞大,冗员众多,办事繁烦,效率低下,实乃中国政治之死结”,又与兵部郎中李钟豫上书,建议对现有机构和人员实施裁减。(百家号:江都史话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梁启超与时务报康、梁变法事败,王景沂不得不暂时隐居。
光绪二十七年(),王景沂被陈三立聘为家庭教师,教授后来成为大学者的陈寅恪、陈方恪兄妹。
光绪二十九年(),王景沂在柳治征、陶逊创办的思益小学任教。期间,他大力提倡科学救国,编印了《科学书目提要初编》。这是一部西学汉译书目,收录了西方译书三、四百种,分为政治、文学、武备、格致、农业、工业、商业、医术等8科48目。在谈论编辑此书目的时,王景沂曰:“时谓译品书目繁多,乃有驳杂剽窃之辈,沿实袭貌,鸡鼍炫紫,嚣然丛杂于都市,而偏僻朴懂之邑,筐箧章句之士,往往眩惑而莫知其守。”王景沂编辑这一《提要》,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末西学东渐的风气,又为当时国人学习近代科学知识提供导读目录。
保国会旧址光绪三十年(),王景沂被外调,出任广东长乐县(今梅州五华县)县令。
王景沂在长乐任上6年,政绩卓著。正如《两广总督张人俊奏请王景沂补新会令折》所述:“长乐知县王景沂,现年36岁,……该员才干练达,办事精详,任内无承审积案,无承缉盗案……洵堪胜任。”其实更为可贵之处是,王景沂秉承维新精神,为闭塞的长乐带去一股清新之风,使这个山区小城赶上了时代潮流,让县人耳目一新。
当时欧化东来,清政府颁布了废除科举的一系列政令。王景沂上任伊始,便贯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积极兴办新学。他选派优秀人才去广州考察办学规范,于第二年()择定原县城学宫设立官办师范传习所,为全县创办新学而培训足够的师资力量。他不仅自任监督,还自编讲稿,亲自授课。为了推动全县各乡镇办学,光绪三十二年()设立了劝学所,并在县城改设初等模范小学,聘请著名文人张应彬为校长。继而,又复办师范一期,兴办自治研究所一期,体育练习班一期,使这个小县城的学风、民风焕然一新。鉴于全县蓬勃兴起的办学热潮,师资仍显短缺,王景沂便官费派人往日本学习理化,往上海学习音乐,往广州学习法政、警察,并与他们订立合同,明确要求学成后回县服务。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该县振兴教育、发展实业的栋梁,全县新学很快普及开来。
王景沂注重发展实业。他在县城设立了习艺所,改良纺织机械,传授新的纺织工艺;设立农事试验场,派专业人员主办,为全县农业、林业发展作示范、培人才。此外,还派人远赴天津、侥平等地考察、学习改进陶瓷制作的设备与工艺,为发展长乐的陶瓷工业打下了基础。(百家号:江都史话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王景沂书法长乐民风强悍,百姓械斗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林、陈两大姓之间的宗族械斗更有着历史渊源。宣统三年()农历五月十六这一天,因为在陈冲演戏,陈姓与林姓为争夺棚口,发生互殴事件,陈姓有二人被打伤,并很快升级为对垒,双方互筑炮台轰击。到六月初六,林姓又雇匪进攻陈冲,陈姓也联合外村同族多人应战,20余天后陈姓攻占了林姓的岭背村。县里派官兵前往平息,不仅为林姓所拒绝,而且遭陈姓的袭击。王景沂见情况严重,即与参将赵月修率兵亲临现场,先后就地调处二个多月,才使这起事件解决,以双方各罚元具结了案。
王景沂外出处理械斗事件数月未归,其妻许若兰十分担心他的安危,其间曾寄诗一首:“楼头盼望夕阳斜,一时幽情逐暮笳。月上柳梢人不至,云裳懒得去插花。”在长乐一时传为美谈。
王景沂后任新会知县,补嘉应隶州知州,又担任过江西试用知府,广东罗定直隶州知州,民国后任甘肃宁溯县知事、北洋政府国务秘书等职。
王景沂在为官之余,勤奋好学,可谓是“学识淹博,才名甚著”。他擅长骈文、诗词、兼工书法,被友人称为“天才骏发,倚马万言”。他除了曾经参与过《辞海》的编撰外,还著有《科学书目提要初编》与《瀣碧词》。他的诗词曾分别入选杨子才编的《民国五百家词钞》、沈辰垣编的《御选历代诗馀》、叶恭绰编的《全清词钞》。如皋名士冒广生曾将王景沂与刘星甫以及自己的词编成《淮左三家词》,很受欢迎。王景沂还写过《长乐竹枝祠》,咏当地风俗,清新可读。
辞从王景沂的诗词中,可以看到他与李审言、陈孝起等著名诗人相交甚善,与长乐诗人张我权、张应彬有诗文酬谢。金筑黻在《闵尔昌》传中写道:“近代扬州名士如刘申叔、王义门、方地山、陈孝起、陈含光,余并识之”,文中将王景沂与刘师培等人并列,足见对其推崇。
王景沂后来殁于京旅,家贫无嗣,侘傺而终,诗稿辗转存友人处,未能刊行传世。
王景沂去世后,他幼年的好友方地山曾撰挽联曰:“说江都三幼童愧我蜂腰到今低首;痛戊戌六君子嗟君豹隐终古留皮。”
(朱毓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