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唐朝旧臣遭替换,萧瑀六次拜相六次罢官,贞
TUhjnbcbe - 2024/3/10 16:12:00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s://m.39.net/pf/bdfyy/

历史中,能被世人称为千古一帝的除了秦皇汉武,还有那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但唐太宗李世民却是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弑兄夺位登基的,但他所创造的功绩远远盖过了这个污点。并且在上位后剔除了旧臣,采用有能之士,与朝臣进行了贞观之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治国辩论,以此制定了以民为主的治国方略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与其他帝王一样,第一时间便着手处理了太子残*铲除了对自己的威胁,之后便开始了对朝廷领导班子的洗牌,培养自己所信任的官员。唐朝的宰相人数很多,并且更替频繁,唐高祖在位的九年里,前前后后总共就有十二位宰相。

并且这些宰相大多都是隋朝旧臣以及关陇贵族,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出身高贵且有多年从*的经验,但思想却极其保守。因此并不符合李世民对于宰相的要求,并且他们对刚刚登基的李世民的忠心,以及李世民对他们的了解程度都远不如秦王府内的官员深刻,因此被替换已经是注定了。

早在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后,就开始将自己府中的谋臣,替换进朝中掌控实权。例如长孙无忌和杜如悔被升为左庶子,房玄龄和高士廉被封为右庶子等等,此时李世民的领导班子已经建立了雏形。

在登基后,便开始对朝中的丞相、兵部、吏部等职位进行了整改,首先他便任命房玄龄和高士廉为丞相。

房玄龄从晋阳起兵时就追随李世民,为其出谋划策,选拔人才,是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更是参与谋划玄武门之变身居首功,因此深得李世民的信任。

而高士廉是长孙皇后的舅舅,在玄武门之变中放出了囚犯,并发放武器派其前往支援李世民,立下大功。并且拥有识人用人之能,凡是他所任用的官员无不称职,因此深得李世民器重。之后又将兵部和吏部的大权交给了杜如悔和长孙无忌,这也是李世民掌权时期对高层的一次大变动。

对于李世民的这次调整,朝中旧臣心中有所不满,随着时间推移,新旧宰相之间也出现了不小的隔阂。因此李世民便用调遣以及罢免的方法,逐步将这些旧官员从高层中排除出去。

李世民是一个念及旧情,但又不忘旧怨的人,在这些处理这些旧臣的过程中,萧瑀、陈叔达等人曾在玄武门之变时,劝说李渊退位于李世民,因此对李世民获得帝位提供了帮助,在离开后也得到了较好的待遇。

萧瑀也是在李世民登基后,唯一一个直到贞观二十年还在朝中掌控实权的大臣,曾六次拜相六次被罢免。

因为他做事风格严厉,刚正不阿,因此在朝堂中向来是有话直说。也是因此曾在朝堂上与陈叔达意见不合,争论不休,就连李世民也无法阻止,刚刚继位的李世民本想震慑朝臣,但二人如此放肆,便愤怒下挥袖离去了,随即下令将二人的官职罢免,回家闭门思过。

这也是萧瑀第一次被罢官,本就心高气傲的他回到家中越想越气,自己为唐朝筹划多年立下不少功劳,如今却被罢官,一时间怒上心头便一病不起。李世民得知后也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些过激了,想到他们也是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于是便下令任萧瑀为太子太师。

接到旨意的萧瑀心中怒气瞬间消了不少,病情也大大好转,入宫谢恩时李世民也好言安慰了一番,并将女儿许配给了萧瑀的儿子萧锐,从此二人便结为了亲家。

但直到贞观二十年,萧瑀的性格与处事风格并未改变,因此多与朝中大臣不合,屡屡忤逆圣意,李世民也因此颇为心烦,但念及萧瑀对唐朝忠心耿耿,不忍心再罢免他的官职,于是便授意萧瑀主动辞官得以保留颜面。但萧瑀却并没有按照李世民的意思主动辞官,因此李世民大怒,亲手写下诏书,罢免了萧瑀的相位,以及爵位和封邑并且逐出了京城。

因此可以看出李世民对于萧瑀十分尊重,但因为萧瑀的性格等方面实在是忍无可忍,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

然而对于曾在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首鼠两端,犹豫不决的丞相封德彝却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

封德彝才智过人,在隋炀帝时期受内史侍郎虞世基的倚重,二人狼狈为奸,使隋朝朝*败坏。江都之变后追随宇文化及争夺天下,在宇文化及战败后归顺唐朝,得到了唐高祖李渊的信任,与其结为亲家。之后追随李世民攻打洛阳城,为其出谋划策,但却在暗中支持太子李建成,最终不论结果如何他都能得到好处。

但却在贞观十七年,封德彝阴持两端之事败露,李世民随即下令收回了他死后的赐官以及封赏,就连他的谥号都从明改为了缪。

选择中立的封德彝都这般下场,那与李世民之间积怨已久的裴寂又会有怎样的下场?

裴寂从晋阳起兵时就跟随唐高祖李渊,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之一。虽然他的才能在各个方面都比不上同一时期的刘文静,但却因为与李渊的私交极深,因此所处的地位与待遇都远远超过了刘文静。

因此同样作为开国功臣的刘文静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因此在公元年唐朝发生了“刘文静之死”这一重大事件,在这场表面上是刘文静与裴寂的意气之争的案件,最后作为李世民心腹的刘文静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被杀而告终,而裴寂却没有受到任何处罚。或许也是因此,李世民对裴寂怀恨在心。

因此裴寂在李世民上位后也迎来了他人生中的低谷。

在武德九年,唐高祖还在位时,裴寂的待遇也是不错的,虽然只有司空的虚职,但也是朝廷的一等公,并且享有朝廷赏赐的一千五百户封食邑。但在贞观三年,李世民便下令,罢免了裴寂的所有官职,并将他的封食邑减半,让他遣返回乡。

被罢官的裴寂本想留在长安,但李世民却提及到统一战争时,裴寂为了获取*功证明自己的才能不输给刘文静,于是主动请缨前往山西平定刘武周的侵犯,但却让唐*几乎全*覆没,山西全境几乎失守,最后由李世民前去收拾了烂摊子这一事件。

李世民认为遣返他回乡已经是念及旧情,法外开恩了,绝无商议的余地。无奈下裴寂便只好返回家乡,但在不久后传出了“裴公有天分”的谣言。

李世民听闻后的大怒,当着众臣的面数落裴寂的四大罪过,其中包括“位为三公而与妖人法雅亲密”,其后“负气愤怒,称国家有天下,是我所谋”,回到家乡后有“妖人言其有天分,匿而不报”,最后“阴行杀戮以灭口”,条条都是死罪。李世民念及他是开国功臣,决定免除他的死罪,但活罪难逃,下令将他流放至静州,之后死在了回京的途中。

最终到贞观三年,房玄龄、杜如悔、魏徵等人也先后进入了国家的决策领导层,这些官员都是由李世民亲自挑选、培养的,在日后对他实行自己的方案以及巩固自己的统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朝廷官员洗牌后,李世民便迎来了另一项更重大的挑战,那便是如何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自古以来有多少皇帝败在了“得天下而不能治天下”这个问题上,而唐太宗能被称为千古一帝也是因为他做到了一般帝王做不到的事,既得到了天下,又治理了天下。

关于治国方向的问题,唐太宗在继位之初便与朝臣讨论过,并且这次讨论异常激烈,在李世民的鼓励下,大臣们纷纷提出了自己心中所想。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看法和意见更是数不胜数,难以统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魏徵与封德彝的辩论。

在魏徵看来,若是天下安定,百姓必然骄逸,不容易教化,而如今是大乱之后,百姓经历了诸多苦难,因此更期望天下安定,因此好教化,就如同饥者思食,渴者思水一般的道理。

李世民便询问他:“一个善于治理国家的帝王,若是要大治天下恐怕也需要百年时间,如今天下已经大乱,能很快得到天下大治吗?

魏徵则表示,圣人曾说过只要上下齐心,三年内便可将天下治理得井然有序,李世民听后心中也十分赞同。

但此时封德彝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从夏商周三代以来,人心越来越奸狡。因此秦朝用严酷的律令,汉朝则用王霸之道镇压,这些都是人心不稳造成的,并说魏徵只是个书生,只会纸上谈兵,不识时务。若是听信他的言论国家灭亡指日可待。

最终二人互相反驳,争论不休,李世民还是决定采纳魏徵的意见,并以此为根据制定自己的治国方略。

这也是贞观之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辩论,这场辩论代表着两种统治路线,一种是王道,一种是霸道。而此时的唐朝正需要用王道来安抚天下百姓,而不是用霸道强行镇压。

经历过隋末大乱的李世民深知其中的利害。百姓作乱是因为时势所迫,如果不是无法生计,谁又愿意去做盗贼呢?因此李世民认为此时应当让百姓修身养息,制定合理的*策让百姓安居乐业,而不是用重刑重律来压制百姓,不然反而会使人心不稳,社会不安。

1
查看完整版本: 唐朝旧臣遭替换,萧瑀六次拜相六次罢官,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