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唐灭吐谷浑之战大将李靖率军出征,一战平定
TUhjnbcbe - 2024/3/3 16:42:00
激光治疗白癜风 https://m.39.net/news/a_8051054.html

唐朝贞观八年,戎马一生的唐太宗决定派人征讨吐谷浑。

经过一番思索之后,他最终决定,将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已经退休的李靖,李靖闻言之后大喜,他率*出征之后,一举击败敌*,将吐谷浑纳入唐朝的势力范围。

那么,吐谷浑为何惹怒了唐太宗?唐太宗又为何放着年轻将领不用,一定要重新启用李靖呢?

这就要从李靖与太宗的关系说起了。

李靖其人

1、险些被杀的名将

根据史书记载,李靖小时候就有远大的志向:“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这句话的意思是,身为大丈夫,只要遇到明主,便应该做一番事业,谋取自己的富贵。

最开始的时候,李靖认定的这个“主”是隋炀帝杨广。

隋朝大业末年,天下局势十分混乱,太原留守李渊趁势起兵,兵峰直指关中。

虽然李渊打出的旗号是要推尊代王杨佑为帝,但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兵权在李渊手里,所谓的“推尊”也不过是权宜之计。

李靖正是这些有识之士的一员。

《新唐书》记载李靖“自囚上急变,传送江都。至长安,道梗。高祖已定京师,将斩之”。

李靖试图伪装成一个囚犯,给当时正在江都避难的隋炀帝传递消息,然而等他来到长安附近时,李渊已经打下了长安城,李靖就这样成了李渊的俘虏。

李渊本来是想将李靖杀死灭口的,然而,关键时刻,李靖吼出了一句话:“公起兵为天下除暴乱,欲就大事,以私怨杀义士乎!”

李靖告诉李渊:你想要成就大事,就不能杀害像我这样的义士!

《新唐书》在这之后还记载了五个字:“秦王亦为请”李世民也在父亲面前讲情,李渊这才打消了诛杀李靖的念头,让他跟着李世民征战四方。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点信息:

首先,唐高祖李渊与李靖之间,似乎有一段“私怨”以至于李渊如此不留情面,欲要杀之而后快。

其次,虽然无法断定,李靖口中的“私怨”所指为何,但李靖灵活的处事态度在此处彰显无疑:他原本想去江都告发李渊,然而当李渊的屠刀举到他面前时,李靖迅速表示臣服,毅然决然地与隋朝划清了界限,从隋朝的拥护者,转变成为李唐王朝的大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秦王李世民是李靖的救命恩人。

而这一点,将对李靖之后的人生带来重大的影响。

侥幸逃脱一死的李靖,跟随李世民为了唐朝的统一大业浴血奋战,李世民征讨王世充时,他立有战功,从而获得朝廷的允许,能够开设自己的府邸。

在古代,“开府”是很重要的权利,一旦某人获得了这一特权,就表明他能够独当一面,自己设置一套官僚系统,毫无疑问,这需要对大臣极大地信任。

然而,到了李渊这里,情况却有了变化。

也不知道李靖到底怎么得罪了皇帝,李渊就是看他不顺眼,总想找机会杀了他。

萧铣是南梁*权的皇帝,当时他占据荆州,与唐朝为敌,李渊见状,便命李靖前往讨平。

在征讨南梁的过程中,由于战局不顺利,李靖一度停兵不前,这本来是出于对战场局势的考虑,无可厚非,谁知李渊竟动了杀念。

《旧唐书》载:“高祖怒其迟留,阴敕硖州都督许绍斩之。绍惜其才,为之请命,于是获免。”

这里的微妙之处在于,李渊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要杀害李靖,到底是为什么呢?

依笔者浅见,这恐怕与秦王李世民有关。

要知道,此时的李靖不是一般人,而是秦王李世民的心腹。

早在李靖降唐之后不久,李世民便以私人身份将他收入麾下(太宗寻召入幕府)因此,此时的李靖,实际上有着双重身份。

一方面,他是唐高祖李渊的大臣,但在另一方面,他也是秦王的幕僚。

虽然很早之前就有历史学家指出,唐太宗在“玄武门之变”后,为了洗刷自己杀害兄弟、逼父退位的行为,对既往的史书进行了大规模删改,将唐高祖的形象尽量淡化,加强自己在唐朝建立初期的功劳,以此向世人表明其继承皇位的正当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确实也是事实,不过,李世民为唐朝的天下立有特殊功劳,却是史家公论。

面对李世民这样能干的属下,李渊本人以及当时的太子李建成都心有戚戚,我们从史书当中可以看到,终武德一朝,李渊对李世民的态度一直处在摇摆之中。

俗语说,“打狗看主人”李渊对李靖有这样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秦王李世民的防范心理。

然而,李渊很快释然了,因为李靖确实有才华,他不但有才,还是一位*事奇才。

2、*神

武德初年,有个叫冉肇则的少数民族首领,他聚众造反,唐高祖派宗室李孝恭统领大*前往征讨,结果居然“不利”吃了败仗。

没有办法,李渊只好换人,他新任命的主将便是李靖。

李靖的麾下有多少人呢?旧唐书明确记载:“靖率兵八百,袭破其营”李靖手中只有八百人马,然而,他取得的战果却十分惊人,一举俘获了五千人。

消息传到长安,李渊非常高兴,等到李靖班师回朝的时候,他给李靖下了一道圣旨,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既往不咎,旧事吾久忘之矣”。

稍加品味不难发现,李渊这话明显是在自欺欺人:既然已经忘却,又何必再提呢?

综上可以看出,李靖在武德年间地位尴尬,才华也得不到施展,这种局面直到太宗即位之后才有所改观。

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不久之后又强迫父皇退位,是为唐太宗。

在太宗一朝,李靖的主要对手先是突厥,后是吐谷浑,他曾在一次战斗中,以一万兵力,突袭突厥可汗的牙帐,迫使颉利可汗逃往吐谷浑,李靖则斩杀他的部下一万多人,另有十余万突厥部众当了唐*的俘虏。

此战过后,李靖名扬天下,受到唐太宗的表彰,回朝之后,他担任朝廷要职,贞观八年时,他声称自己患有足疾,上表请求退休,得到了唐太宗的批准。

然而,李靖终究是一代名将,唐太宗怎么可能会忘了他?很快,他将再次披挂上阵,这一次的对手,正是那个曾经收留颉利可汗的吐谷浑。

一战成功,名将续写传奇

1、吐谷浑与唐朝的恩怨

吐谷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部落,早在晋朝永嘉年间,中国的史书中便有关于这个部落的记载。

《晋书》中说:属永嘉之乱,始度陇而西。

自从吐谷浑在边境地区扎下根来,便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当中原王朝强盛时,他们“避敌锋芒”俯首称臣,当中原地区处于混乱状态时,他们却开始寇略边地,攫取利益。

隋唐以来,中原王朝曾对吐谷浑进行多次征剿。

根据《隋书》的记载,大业五年,隋朝*队一度将吐谷浑打到灭国,形成了“其故地皆空”的局面,然而随着隋朝的灭亡,吐谷浑又再度兴起。

他们趁着唐朝忙于统一战争,无暇顾忌边境事务的有利时机,在武德年间频频向唐朝发起挑衅。

唐太宗即位之后,吐谷浑王伏允一度有与唐朝和睦共处的意愿,然而其为人反复无常,于是,在当时的边境地带,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场景:

唐太宗派兵征讨,伏允眼见唐兵实力强大,率部暂避一时,等到唐*撤退,伏允立即卷土重来。

贞观八年,唐太宗忍无可忍,决定给吐谷浑一个教训。

2、李靖的成功

李靖披挂上阵之后,率领大*走了几个月,来到一个叫伏俟城的地方。

在这里,李靖遇到了一个难题

原来,吐谷浑人为了抵抗唐*的进攻,来了一个“坚壁清野”他们烧光了当地的草,使得唐*的马匹由于缺少草料而瘦弱不堪。

《旧唐书》载:诸将咸言春草未生,马已羸瘦,不可赴敌。唯靖决计而进。

当大家都认为,此次作战应该就此结束的时候,李靖却发出了进攻的号令。

于是唐*诸将在李靖的激励下“前后战数十合,杀伤甚众,大破其国”就连那个与唐朝叫板的吐谷浑王伏允也被人杀死。

此战过后,吐谷浑成为了唐朝的属国,新任首领慕容顺受到了唐朝*府的册封,成为李唐的臣子。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唐书》中,出任李靖副手的侯君集建议他将大*分为两路,各自作战,而且,侯君集还否定了唐朝宗室李道宗撤兵的意见,而在《旧唐书》的记载中,李靖才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无论李靖与侯君集究竟谁才是战场的主角,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李靖作为大*的主帅,在关键时候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

在此战之后,李靖彻底步入晚年生活,直到贞观二十三年,以七十九岁的高龄辞世。

毫无疑问,与吐谷浑的战争是李靖的谢幕战,从结果来看,他成功续写了自己的荣光。

参考资料

1、《晋书》、《隋书》

2、《新唐书》、《旧唐书》

1
查看完整版本: 唐灭吐谷浑之战大将李靖率军出征,一战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