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曹丕就真的比不上孙权太监干政外戚专权为
TUhjnbcbe - 2023/11/22 4:33:00

三国的老一辈英雄都慢慢退出舞台,二代开始正式接班了。

别看这些二代没有父辈那么出名,表现的也都可圈可点,比如刘璋的接班就堪称

官二代接班的典范

曹丕的风评似乎一直不高

三国志评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总结就是文学素养很高,但是不够大度、志向太小,离古代的贤主还差得远。

曹丕的确心眼小了点,这个等后面写曹丕小传的时候会重点介绍。

在魏蜀吴三国的交锋中,他的确也浪费了一次极佳的机会,但是作为皇帝,他其实做的很不错,对于皇权的六大威胁(皇族,外戚,太监,权臣,割据,游民)曹丕其实处理的非常完美。

接下来我们还是通过图形的方式来更好的理解曹丕的施*手段。

1、皇族

魏国全境星罗棋布的分散着无数曹氏藩王,曹丕就有二十几个弟弟,这些人包括曹植在内大多晋爵为王,拥有自己的藩国。

但曹丕因为早年那场令他身心俱疲的世子之争,对兄弟们心存极深芥蒂。

曹丕先后颁布了多道禁令限制藩王权力,如:

藩王之间不得沟通交流;

未经允许不得进京;

不得拥有*队;

不得干预*事;

同时还在各藩国安插官吏监视藩王的一举一动。

所以魏国的藩王名头虽然响亮,但*治地位实则极低。

曹操所有儿子中最具武略的曹彰在进京朝觐后突然暴毙,世人盛传他其实就是被曹丕所为。

有人可能不相信,这里再说一个曹洪的事。

曹洪家富但性格吝啬(当时谯令平曹洪赀财与公侯之家相等,曹操便叹道:“我家赀那得如子廉耶!”)

曹丕立太子后,曾向他借钱而不获,因此怀恨在心,借曹洪的门客犯法一事,将曹洪打入大牢并要处死。群臣前去说情,没能奏效。

其时卞太后责怒于曹丕,并言:“梁、沛之间,非子廉无有今日。”又对郭皇后说:“假如曹洪今天死,明天我就让皇帝废了你。”郭皇后痛哭,屡次请求曹丕赦免曹洪。

曹丕便将曹洪免为庶人,削夺官位、爵号、封邑。

曹丕对皇族的压制,有吸取西汉诸侯国作乱的因素在内,但也导致宗亲势单力薄,日后无力阻止外臣夺权。

2、外戚

曹丕颁诏:"夫妇人与*,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之任,又不得茅土之爵。(茅土意思是指王﹑侯的封爵)

这条也是鉴于东汉外戚乱*,针对性的反制措施。

3、太监

既然外戚也管住了,那么东汉的两大痼疾之一的宦官也不得不防。

但是宦官不可能彻底消灭,有后宫就少不了宦官。

为了避免宦官重新崛起,曹丕彻底废除中常侍和小*门,改设散骑常侍,同时下令宦官担任的最高职务不得超过诸署令(诸署指的是后宫里负责服务的太官、御府、尚方、中藏府等机构,诸署令是他们的负责人)

通过禁止宦官担任重要职务,从来避免宦官干涉*务。

4、流民

东汉大乱的直接导火索就是*巾起义(中国的农民是最好相处的,只要他们有一口饭吃,谁会去干杀头的买卖)

曹丕安抚底层的措施很简单但却非常治本,就两条:减轻赋税、发展屯田。

延康元年()2月,曹丕继位魏王的当月,曹丕即下令:“关口、津道是用来通商旅的,池塘、苑囿是用来抵御灾荒的,设置禁规、加重税收都不是便民的办法,现在要清除有关禁令,减轻关津税收,税率一律定为十税一。”

同时积极发展屯田制,经过几年的积累,到了*初末年,魏国国库充实,累积巨万,使北方地区重现安定繁荣局面。

要知道曹丕称帝的几年,灾害不断。

*初二年,发生日食和饥荒,粮价暴涨,刚刚通行五个月的五铢钱被废止。“罢五铢钱,使百姓谷帛为市”。

*初三年,冀州大蝗,民饥

*初四年,伊、洛溢流,杀人民,坏庐宅

*初五年,冀州饥荒。

*初六年,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连长江都结冰了,可见气候之寒冷。

魏国因为有足够的粮食储备,每一次蝗灾、水患,曹丕都有能力开仓赈济,避免了流民的出现,阻止了潜在的矛盾爆发。

此外曹丕本人极其推崇汉文帝,带头简衣缩食(慎夫人衣不曳地)在历朝君主中已经很难得了。

5、地方

汉末大乱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灵帝接受刘焉的建议,将州的*、*、财三项大权集于一人手中。

导致了州牧到了地方后都蜕变成了小*阀,然后*阀混战,他曹家成为北方最大的*阀。

所以对于州牧的人选,曹丕十分谨慎,他只相信自己人。

魏国有三大战区

扬州、荆州、雍凉州

夏侯惇死后,东战区和南战区一并划归宗室重臣曹仁管辖,曹仁就是杨荆豫都督。

待曹仁一死,曹丕继续将*权交给曹夏两家,曹休为镇南将*,扬州牧,负责扬州方面*事事务,夏侯尚为荆州牧,关中和地区,曹丕封夏侯惇之子夏侯楙安西将*、持节,都督关中;曹真为镇西将*,假节都督雍、凉州诸*事。(之后蜀吴大战,雍、凉州多年没有战事,曹丕便把曹真召回朝廷,任都督中外*事。“中”指的是皇宫,“中外”即指皇宫以外的整个京畿地区,即是朝廷中央*最高统帅,不包含皇宫禁卫*和地方*)

魏国中央*和三大主战区的*权都被牢牢控制在曹丕最信任的宗室亲信手里(三大主战区内部一直非常稳定、大规模的叛乱要等司马氏篡位后才会到来)

6、权臣

剩下最后一个:权臣。

如何防止出现一个权臣,曹丕是绞尽脑汁。

为削弱臣权,曹丕首先宣布废除丞相制,恢复三公制。(曹丕原来的身份是魏王兼汉廷的丞相,曹丕不打算再为新朝廷设置丞相,丞相的权力太大了!)

太尉的第一人选曹丕心仪的是弘农杨氏的杨彪,弘农杨氏和汝南袁家是汉末最顶级的两大家族,杨家是四世太尉,和四世三公的袁家不相上下!

但由于儿子杨修站错了队,被曹操诛杀,杨彪心有余悸,不再过问任何*治。

曹丕深感遗憾,改拜杨彪为光禄大夫,品秩二千石,特许他上朝时位仅次于三公。(杨彪最后以84岁的高寿而终,他兄弟扬众的后人还会在西晋继续呼风唤雨)

曹丕最后选贾诩为太尉、华歆为司徒、王朗为司空。

士族大家的钟繇落选是因为不久前发生的魏讽谋反事件(魏讽是他的下级,钟繇因渎职而被处分,免去了职)、程昱虽然是曹魏的嫡系,在开国前期立下过大功,但他曾把人肉干当成*粮,因此备受诟病,曹丕也不敢重用他(曹丕之后让程昱担任九卿之一的卫尉,相当于京城警备司令,负责洛阳的保卫工作。程昱活到了80岁,死后追赠为车骑将*)

但是三公九卿并不是曹丕人事布局的重点,真正的权力核心在尚书台。

曹丕基本沿用了汉朝尚书台的设置,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尚书仆射,下设若干名尚书。

曹丕选的尚书令是桓阶(桓阶也是一个传奇的人物,官渡之战时桓阶策动荆州的江南几个郡反叛,牵制了刘表,是曹操官渡决胜的关键之一)

在夺嫡之争中桓阶坚定地站在曹丕一边,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不仅表态支持曹丕,而且不顾猜忌,多次主动地向曹操密谏,认为曹丕德优龄长、宜为储副,每次态度都十分坚决恳切,曹丕对他深为感激,登基后也投桃报李,将权力最终的尚书令给了桓阶。

尚书仆射都是曹丕太子府的亲信:陈群和邢颙,另选司马懿、陈矫、卫觊、崔林、杜畿五人为尚书,这才是曹丕真正的班底。

桓阶死后,陈群和司马懿各升一级,一个担任尚书令,一个担任尚书右仆射。之后邢颙改任司隶校尉,司马懿升尚书左仆射,杜畿升尚书右仆射。(司马懿在魏国*坛开始冉冉升起)

曹丕还不放心,为了防止尚书台权力独大,他创建了一个足以跟尚书台分庭抗礼的新机构——中书省。中书省相当于皇帝自己的秘书部门,主要负责撰写、颁布诏书,用来分割尚书台的权力。

中书省有两个最高统领,分别是中书监和中书令。

当然无论是中书监、中书令,还是尚书令,他们的品阶都不高,比起年俸一万石(古代容量单位,代表朝廷给官员发放谷米薪资的额度)的三公和年俸二千石的九卿,尚书令仅年俸一千石,中书监和中书令更低,仅六百石。

低级官员掌权,高级官员养尊,这是古代官僚系统一个相当普遍的处理方法,目的就是为了限制官员的权力。

魏国此后再也没有发生过太监干*、外戚专权、农民起义、皇族内战、地方割据等情况,曹丕功不可没(千防万防的那个权臣最终还是没有防住,原因后面细说)

老百姓在魏国也能吃得饱饭,曹丕在历代帝王中的地位其实很不低。

他的成就本可以更高一点,因为有一个一统天下的良机突然出现在面前。

益州的刘备宣布御驾亲征去打孙权!

此时此刻,曹丕迎来了自赤壁之战后,最好的一次干掉孙权的机会!

孙权自己也没想到,偷袭荆州的这个决策,差点给了曹魏一次收天下的机会!

感谢各位的抬爱。

其实文章个人觉得写的马马虎虎,论文采不如那些专业写手,专业度也不够深入,但是这个系列的特点其实一开始就很明确,以图形的方式将历史写的更通俗易懂吧。

比如这篇,很多文章在讲皇帝们的为*措施时,行文是这样的

很枯燥是吗,换个图形方式表达,是不是读起来更舒服?

如果大家能有这种感受,说明咱们这个系列还是有价值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曹丕就真的比不上孙权太监干政外戚专权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