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前~前)中国西汉著名学者,*治家、思想家、今文经学大师,广用(今河北景县)人,以治《春秋公羊传》闻名于世,历任博土、江都相和胶西王相,中一度废为中大,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以“天人三策”奏对,深得注重,在对策中,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得汉武帝首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始。此后,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皆以儒家学说为正统。其学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杂以阴阳、*老、墨家、法家学说,其思想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宗旨,鼓吹“天人感应”“灾异之变”的神学目的论。
认为天为“万物之祖”,百神之大君“,天依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人副天数”,从形体精神到*治道德观念都必须依“天道”,行事天的主宰和意志,通过阴阳五行的变化得以显现,“是故明阴阳入出实虚之处,所以观天之志,辨五行之本末顺逆,小大广狭,所以观天道也。”(《春秋繁露·天地阳阴》)统治者应承天意行事,否则要受到天的谴告和惩罚。
主张“屈君而伸天”,但又鼓吹“君权神授”,构筑了一个沟通神权、皇权、父权、夫权的庞大神学思想体系,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认为君位、父子、夫妻等封建纲常关系出于天道,而“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汉书·董仲舒传》),把封建制度神圣化、绝对化。
认识论中有一定唯物主义倾向,认为“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为名。名者,圣人之所以真物也。名之为言真也。”(《深察名号》)“《春秋》别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必备因其真。真其意也,乃以为名。”(《实性》但又认为“名号之正取之天地,天地为名号之大义也”(《深察名号》),陷入唯心论,分人性为上、中、下三品,人性论近荀况而非孟轲。在历史观上,鼓吹三统三正的历史循环论。在*治上,主张“春秋大一统”的思想,以加强封建统一集权制度,反对社会兼并现象,提出“限民名田,以赠不足”、“塞兼并之路”的进步主张。
对武帝时穷兵武、好大喜功有所规劝,主张“文德为贵而威武为下”。反对当权者与民争利。后因言灾异感应被黜,晚年告病家居,以著述讲学为业,史载:“董仲舒为人廉直,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史记·儒林列传》)著作有《春秋繁露》(其中可能有后人附益修改之处)及《董子之集》;在《汉书·董仲舒传》中存有其《举贤良对策》(即《天人三策》)。
文献摘自——《人类文化遗产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