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龄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开设个‘爱心暑托班’”“设置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张”“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建设”“实现全省所有行*村5G信号覆盖”……13类55件民生实事纳入今年省*府民生实事计划。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如何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真正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相关部门拿出真招实干,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20个新项目,读出群众民生期盼
翻开这份民生实事方案,记者发现新增项目有20个之多,既涵盖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又包含群众切身可感的关键小事。
近年来,老旧电梯故障或事故呈明显增长态势。截至去年底,全省电梯总量为92.72万台,使用年限15年以上在用电梯4.31万台,其中住宅电梯1.9万余台,月均困人故障率达0.35%。
“我省将对老旧住宅的部电梯开展安全评估,推动建立属地*府统筹协调的电梯更新改造机制。春节后,南京、常州等地将率先启动安全评估。”省*协委员、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孙沪兵告诉记者。
孙沪兵说,我省将按照“惠民生、保产业、促循环”的原则,有计划、分步骤对投入使用达15年以上的老旧住宅电梯开展安全评估,推动建立老旧电梯治理长效机制,并根据房屋性质明确责任主体。“下一步,我们将通过省及地方*府财*设置专项电梯安全评价资金,保证这项实事长期开展,并引导全省电梯制造企业转型,实现产业升级。”
不少民生实事就在群众的家门口、眼皮下,有的虽是细枝末节,却是群众感受最深、最为关心的地方。
“新设个‘爱心暑托班’,解了很多看护难家庭的燃眉之急。”省人大代表、宿迁市洋河新区王园小学副校长姚芳说,王园小学是一所希望小学,将教育与托管相结合,开展手工绘画、心理健康、户外拓展、科学实验等特色课程,让孩子们有一个快乐假期。建议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加强托育专业建设,比如宿迁建设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培养更多早期教育、托育服务人才。
“这份民生实事清单,让我看到群众需要什么,*府就在提供什么。”省*协委员、镇江市爱心家园公益服务社负责人吴华芳去年带着爱心家园志愿者,走访了上百户农村家庭。她建议在新增事项基础上,加强对老年人医疗卫生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定期联系老年人并提供上门服务,对家庭贫困、基础病较重的老年人或困难人员提供特殊帮助和服务,开通特殊医疗通道。
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建设,呼声一直很高。省人大代表、省医疗保障局局长周英说,将在全省范围内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力争年内实现制度全覆盖;统一和规范长期护理保险*策,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和老龄化发展趋势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此外,建设个“15分钟医保服务圈”省级示范点,同步推进市级示范点建设,让更多参保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高效的医保公共服务。
今年,我省计划在个乡镇街道推行远程公证服务。省*协委员、省司法厅副厅长张亦*告诉记者,我省将按照位置合理、有效覆盖、经济实用等原则,首选个乡镇和距离主城区较远的街道,推行远程公证服务,由县级司法局主管公证机构对接所辖县域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以公证机构为主体、辐射乡镇街道的网络化服务格局。入选乡镇可就地开展声明、婚姻状况、国籍、亲属关系、无犯罪记录、学历等17项远程公证业务。此外,进一步加强村(社区)法律援助联络点建设,今年新增建设个;年至年,再分别新建个,全省覆盖率达92%。“我们将进一步提高服务质效,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
任务分解得越细,责任压得越实。民生实事项目将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节点化调度,方案细化到财*资金保障配套安排、牵头单位等,确保件件有着落。省*协委员、淮安市民*局局长李萍说,根据安排,淮安今年在养老服务方面,计划改造提升10个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为2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在儿童关爱方面,计划新建扩建10个示范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在社区服务方面,按照每百户居民不低于30平方米的标准,提升改造和新建30个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35个老项目,持续提升生活品质
为群众办实事,既要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还要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家庭适老化改造、体育公园建设、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项目清单里,有35个项目是去年延续下来的。
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改造老旧小区等,属于延续实施的民生实事项目。省人大代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书记费少云说,今年的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将突出保民生和增韧性,推动群众住房条件改善,新开工城镇棚户区改造12万套,新开工(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5万套,用心用情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需求。改造城镇老旧小区个,更大力度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加快建立完善房地产健康稳定发展长效机制,着力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着力提升住房品质。
“办民生实事,就是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接续推进、绵绵用力。”看着今年的民生实事清单,省*协委员、仪征市卫健委主任严华高兴地说,这几年,随着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等项目持续发力、跟踪推进,仪征基层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服务网络日趋完善,人才队伍及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分级诊疗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也不断提升。仪征还将加快硬件、软件双提升,做实县域医共体,建设更多基层特色科室,加大骨干人才培养,让优质资源沉下去、服务能力提上来。
村级诊疗日益全面、规范,村医工作量不断增加,待遇偏低、人手不足等问题也随之凸显。“村里医生年龄普遍偏大,还有几位是退休返聘,年轻医学生不愿意留下来。”省人大代表、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艾菱村村委会第一主任沈传定建议,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医生待遇,不断完善执业资格、职业规划和晋升机制等配套*策措施,让更多年轻医学生愿意扎根基层。同时,加大三甲、医院等专业医疗机构人员对乡村医生的帮扶和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医疗水平。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是省人大代表、南通市崇川区唐闸镇街道北大街社区*总支书记秦菊香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