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武德九年()的玄武门之变,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也许正是这次兄弟相残,才有了之后的大唐盛世。
当然,贞观之治,并不是手足互杀就应该的理由。
但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其实8年之前,隋朝就已经历了一次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常有,能被载入史册者,不常有。
隋大业十四年()三月,杨广不会想到,他大限将至。
尽管有人报告司马德戡等人,光天化日之下,商量着怎样造反,但杨广竟然没信,反将报信之人杀死。
之后,又有不怕死的前来上奏,萧皇后说,国事之此,没办法了,不如让皇上快乐几天算了。
(隋炀帝剧照)至此,没人再来报告。
都失望了。
知情的又不愿跟他死在一起的,大概都已逃了。
江都宫殿的玄武门,本来是有勇士把守的。
《资治通鉴》记载:
帝选骁健官奴数百人置玄武门,谓之给使,以备非常,待遇优厚,至以宫人赐之。
给使不但工资高,吃得好,甚至还给他们配老婆。
这简直是以死士养之了。
重赏之下、直接听命于杨广的死士们,会不会誓死保卫皇帝?
不知道。
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机会上阵。
原来,那些叛乱者,早已买通了司宫魏氏。
司宫者,宫内阉人之长,总管太监。
书中写到:
司宫魏氏为帝所信,化及等结之使为内应。是日,魏氏矫诏悉听给使出外,仓猝之际,无一人在者。
(隋炀帝剧照)魏氏假传圣旨,说的些什么呢?
听字,就是听任的意思,可以推测出,其内容大概是,今天皇上高兴,知道你们平时值班很累,放你们的假,随便你们到哪玩去。
那些人,居然也就去了。
而且,是在宫门外已经起了火,到处流言汹汹的情况下。
因此我在想,虽然并不知道如果他们在场,是否会替杨广做挡箭牌,但此时的死士们,肯定已是人心惶惶,只怕没有机会避掉这生死之劫。
没想到,开可怜见,魏氏竟然说随他们玩去,他们能不跑吗?
也只有这样大胆假设,才能说得通——
为何连一个人都没留下?
(隋炀帝剧照)这数百人里的为头的,为何一点也不怀疑此诏的真假?
这封诏书,正是他们想听的,写到了他们心里。
才不会管它是真是假呢。
正是玄武门毫无防备,才使得叛乱者们能够迅速抓到了杨广。
都是被自己最信任的太监摆了一道,大开城门,杨广和明思宗朱由检,可谓难兄难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