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对于那些被自己征服的对手,李渊父子向来不会手下留情;唯一的区别,也许仅在于方式的不同而已,王世充、窦建德就是两大经典样板。
王、窦二人,是在新、旧唐书中共用一篇列传的两大枭雄,然而他们的人设却完全是两个极端——前者其实就是隋末的“安禄山”,后者则是农民起义者的最佳代言人。对于这两类势力,李唐王朝都不会容忍。
咱们先简单看一下王世充。
看看他的出身、性格、人生轨迹,就会发现为啥会说他像安禄山:
王世充祖上是西域胡人,在南北朝那个民族大融合时期迁居中原,并且成功进入了那时的官僚体系中。与不学无术的安禄山相比,王世充全面系统的学习了中原文明先进的知识,在兵法、占卜、天文历法方面尤为精通。
不过,王世充能够接近更高的权力,同样是依靠巧言令色、溜须拍马等技能。他利用自己对法律条文的精通,投机钻营、徇私舞弊,面对质疑时总能成功地文过饰非、颠倒黑白;隋炀帝即位后,担任江都丞的王世充发挥自己善于揣摩心思、阿谀奉承的本领,通过一系列刻意表现,成功地获取了对方的宠信,并且被委以在洛阳附近平叛的重任。
与安禄山一样,王世充虽为朝廷大员,却早已心怀不轨。他趁着经常率*打仗的机会,费尽心思结交豪杰、收买人心,甚至对那些犯罪的亡命之徒也刻意拉拢,慢慢地在身边聚齐了一群心腹死*;在平叛时,他从不将功劳据为己有,总是大度地归到部下们头上,战利品也悉数分给麾下将士,连普通士兵也不落下,以此逐渐培养起效忠于自己的私兵。
这些特点,与后来的安禄山几乎一模一样,笔者极度怀疑安禄山就是学习了他的“好榜样”。
对于君臣关系的定位,王世充的所作所为看起来同样很眼熟:在与李密的长期对峙中,他输多胜少,但越王杨侗(即后来的隋朝末帝皇泰主)对其全力支持,持续不断地给他调兵遣将、加送物资;
然而,最终的回馈却是背叛——在杨侗成功招降了李密、形势一片大好之际,王世充悍然发动*变,首先攫取了洛阳的控制权,随后更是缢杀了杨侗、自立为帝。
可以这么说:在隋末一众割据诸侯中,王世充最为卑劣,他身为隋臣、备受重用,却杀害了并无罪过的皇泰主杨侗,其性质甚至远远超过诛暴君的宇文化及。
对于这种势力,与隋朝皇室同出一脉、以正统自居的李唐自然不会手软。因此,在拿下洛阳城后,李世民一反之前搜集人才的惯例,罕见地在这里开展了大规模处决行动,“世充之*罪尤大者”一共十多位文武大臣被处死,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单雄信。他的目的,一是为了顺应人心、安抚隋朝老臣;二是杀鸡儆猴、警戒那些忤逆君臣规则之人。
至于王世充本人,自然更是罪无可恕。在被押到长安后,面对数落自己罪行的李渊,王世充自己也承认:“计臣之罪,诚不容诛”;然而,当初为了以最小代价拿下坚固的洛阳城,李世民曾许诺饶其不死。
为了保护儿子的信用与形象,李渊饶了王世充一命,将其全家发配蜀地。然而,还没等他们动身,王世充就被“仇人”——定州刺史独孤修刺杀而死,他的儿子、兄弟也因“试图叛乱”之罪,死在了前往蜀地的途中。
这种“奇妙”的结果,你懂的。
下面重点聊聊窦建德——这个在隋末乱世中虽然失败、但仍值得尊敬的领袖。
隋末乱局中,虽然最终获胜的是以李渊为代表的原有统治群体,但起事的主体,其实是那些被暴*逼得走投无路的穷苦老百姓,而他们的最佳代言人,就是河北地区的窦建德:这位领袖身上,体现了那个时代农民这一群体的所有优秀特质,但却遗憾地无法应对残酷、无情的*治博杀。
窦建德是贝州漳南县(今河北故城东北)人,出自普通的农家,自小就有情有义、胆色过人。曾经有位穷苦的乡亲无力安葬死去的父母,窦建德获悉后一声叹息,其后竭尽全力帮其料理后事,全程自担费用;
同时窦建德还有勇有谋、本领高强。曾有一波强盗来袭,他堵在门口接连击杀三人,随后更是设计孤身冲入墙外的贼群、将对方杀得落花流水。
为人仗义,胆色过人,本领高强,窦建德像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侠”,是无数穷困人在面临绝境时的唯一希望。因此,他逐渐名声大噪,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在其父亲去世后,慕名前来送丧的群众多达数千。
隋炀帝的大业七年(即公元年),窦建德被征召参*远征高句丽,并且因勇猛而担任了小帅、统领二百人。他就像那个时代无数百姓一样,在农、战两个方面为隋王朝燃烧着自己的力量。
然而,随着大乱的来临,窦建德也半主动、半被迫的走到了统治者的对立面。在自然灾害、战乱肆虐之际,他曾尽自己全力救济老百姓。为了帮助被迫逃避兵役的府兵孙安祖,他鼓励对方占领高鸡泊,在乱世中安身立命、寻找机会,充分体现出了对局势的判断。
随后,由于各股义*均不骚扰窦建德的家乡,使他引起了官府的怀疑。随着全家老乡被朝廷不问青红皂白的诛杀殆尽,窦建德也正式走上了反叛隋王朝的道路。
落草为“寇”的窦建德,很快凭借自己过人的综合素质,成长为河北地区的农民起义*领袖。
首先,他仍保持自己的“侠义”本色,与将士们同甘共苦,通过战争得来的财物悉数分给他人,还经常赈济孤苦无依的穷人,由此深得民心;
其次,他有勇有谋、智勇双全。面对强大的朝廷平乱*队,他曾与另一位首领高士达设下双簧计,成功迷惑了官兵、获得了大胜,威望日渐提升;
其三,眼光过人、胸有韬略。面对实力更强大的朝廷*队,窦建德准确地预测了战局的发展,并做好了准备,成功地避过了毁灭性的打击、并趁势成功崛起,成了一方领袖。同时,与其他肆意杀害隋朝官吏、士族的起义*不同,窦建德对这些既得利益者以礼相待,获得了他们的支持,让自己的势力发展再无阻碍。
在窦建德的领导下,这支队伍英勇善战、获取了广泛的民心,迅速地在河北地区崛起。公元年,夏国正式建立,窦建德走到了人生的全新阶段。
在新的时期,以农民出身的窦建德也与时俱进,展现出了一名优秀领导者的必备素质。
第一,他善于抢占道德制高点。比如当弑杀隋炀帝的宇文化及到达河北后,窦建德慷慨激昂发表演讲:“吾,隋民也;隋,吾君也。今化及杀之,大逆不道,乃吾仇,欲为天下诛之,何如?”也就是说,虽然自己走上了反叛之路,但那也是被隋炀帝给逼的,自己仍心怀忠义、自认为是隋朝臣子。如今,面对大逆不道的弑君者,自己有义务上报君仇、下泄民愤。
窦建德的表态,成功让自己占据了舆论与心理优势,也博取了那些对隋朝心存同情的人们的支持。于是夏*连战连捷,全歼了这股乱*,并且将乱臣贼子宇文化及等人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第二,他对于那些忠义之人极尽优待。窦建德俘虏了唐朝大将李世勣后,出于对其品格、能力的爱惜,毫无戒心地对其委以重任。后来当对方逃回长安,窦建德不仅毫不介意,甚至深深赞赏其忠于君上的品格,其后还继续对落在自己手中的唐朝同安长公主、淮安郡王李神通(李渊的堂弟)以礼相待,可谓一名谦谦君子。
第三,虽然成为一方自主,仍保持着淳朴本色。在成为夏王之后,窦建德仍保持着农民起义领袖本色,不仅自己生活简朴,连妻妾也毫无优待;仍旧与部下同甘共苦,每次获得到的财物,全部分发给有功将士、自己分毫不取。
在那个乱世中,综合具备了以上品格的窦建德就像一股清流,吸引了河北*民的拥戴,也让他成了当时极为强盛的一股势力。
然而,在随后于李唐*权的正面交锋中,窦建德的优点却成了弱点,导致自己一败涂地。
起先,当李世民猛攻王世充*权的洛阳城时,窦建德听取部下刘斌的意见,采取了名义上援郑(王世充*权的名字)、实际上寻机一举吞并两强的战略。但在随后的战术层面,他却犯下了致命错误
在率领30万大*南下后,曾有谋士建议“围魏救赵”,即乘虚攻取唐朝的河东,既能躲避李世民的锋芒,又能攻敌必救、让对方疲于奔命。
以我们事后诸葛亮的视角来看,这一主张是极为阴损且英明的,然而窦建德却没能听取。他给出的理由是:“郑朝暮待吾来,既许之,岂可见难而退,且示天下不信”,即:身处危难之中的王世充对自己翘首以盼,自己既然答应了,就应该前去救援,怎么能失信于人?
最终,执着于诺言、义气的的窦建德,在虎牢关外完败给了年轻的贵族后代李世民;在被生擒押送到长安后,被李渊下令当街斩首,年仅49岁。
纵观窦建德的一生,不禁让人心生同情。作为一个北方农民,他朴实、勤劳、仗义、勇敢、信守承诺,身上闪现着古代中国老百姓的传统美德。虽然想尽力做个安分守己的好人,但却在封建王朝的暴*下被逼走上了造反的道路。然而,即使如此,他仍信守封建君臣之道,歌颂、嘉奖那些忠君者,反感、惩罚那些背叛者;同时,虽然通过起义身居王侯、掌握了一方大权,但他仍坚守着身上的优良品质,对比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领袖,显得极为难得。
然而,在残酷无情、尔虞我诈的*治与*事斗争中,过于执着于信义、承诺,往往会深受其害,必须要视实际需要采取相应的谋略与权变。窦建德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他的淳朴品质却成了自己的束缚,导致他完败给了关陇集团的代言人李渊。
更可惜的是,窦建德的出身与品质让他深受河北百姓的爱戴,但对于李唐*权统治者而言无疑是个巨大威胁。对于任何封建统治者而言,都不会允许民间涌现出深受百姓拥护的异类,这就是历朝历代均严厉打击“侠”的原因。
李渊错就错在,他应该以更加腹黑的方式、而非简单粗暴地诛杀窦建德。后来,窦建德余部以“夏王得淮安王,遇以客礼,唐得夏王即杀之”为由(淮安王即李神通),指责李渊忘恩负义,由此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唐起义,一度危及了李唐对山东(太行山以东)地区的统治。这也在侧面证实了窦建德的巨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