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刘文静含冤被杀,成了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
TUhjnbcbe - 2023/8/13 21:32:00

刘文静是帮助李渊建立唐朝的开国功臣,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一知己,却蒙冤被杀。

唐朝建立初期,天下有诸多大势力形成割据局面,中原河北更是陷入了战乱之中,百姓颠沛流离。巨大的外部压力始终困扰着整个薄弱的国家,直到一个人的冤死,使得平衡的唐朝内部局势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内部势力之间的各种矛盾。

内部几大势力的复杂斗争日益凸显,以至于上升到你死我活的地步。而成为*治生态战争的导火索的不幸之人就是唐初的开国功臣,中唐时入凌烟阁的宰相刘文静。

太原起兵,建立唐朝

晋阳有一座隋文帝时期修建的行宫晋阳宫,隋炀帝时期又进行了扩建和修整,在当时帝国的行宫中算是数一数二的,刘文静在晋阳任县令。突厥不时犯边,李渊带兵攻打突厥大胜之后,被任命为晋阳宫监,当时的晋阳宫副监正是颇有野心的裴寂。

于是三人在命运的安排下相遇了,并且十分投缘,相互交好。而恰巧当时隋朝天下分崩离析,隋炀帝巡幸江都,隋朝精兵大多在南方。李渊的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是当时颇有声望人物,他们看清了当时的局势。

于是,公元年7月,在李世民、刘文静以及裴寂的鼓舞与帮助之下,李渊终于下定决心,以隋炀帝治国无道,听信谗言,杀害忠良使得百姓众怒为由,率*三万正式起兵。第二年,李渊顺利称帝,改国号为唐。

起兵初期,刘文静颇具雄韬伟略,先是与突厥,后带兵赶往潼关防守,他不仅负责出谋划策而且承担最为艰巨的重任。而才华平平的裴寂则只要负责出钱出资。当时李渊自称大将*,颇有才能的刘文静被任命为大将*府司马,掌管**;而刘文静最好的朋友兼最大的*敌裴寂被任命为长史,并且只拥有晋阳的李渊,居然给了裴寂一个县。由此可见,在李渊心中,这二人的地位并不平等。

李渊攻取长安之后,任大丞相,刘文静因其与突厥结盟并在潼关浴血奋战有功,被任命为大丞相府司马,加授光禄大夫,封鲁国公。而裴寂不仅被任命为大丞相府长史,进封魏国公,而且获得了极为丰厚的股东分红。

再后来,李渊成功建立唐朝,成为了唐高祖。刘文静作为开国功臣被任命为纳言,成为宰相。裴寂被拜为尚书右仆射,成为宰相,唐高宗对其言听计从,他所受的待遇,是朝堂上下无人能及的。

论功劳和苦劳,刘文静都是比裴寂强的多,并且刘文静在战场上辛苦拼杀,并屡次献出良策,是李渊谋反成功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可无论何时,他所受的待遇总是裴寂低一等,而今裴寂成了群臣之首,刘文静更是对他不满,他们最终因为权力地位反目成仇。

蒙冤被杀,举家被抄

公元年6月,西秦霸王薛举攻打泾州,李世民率*出征,刘文静也随之出征。当时的李世民内心也十分郁闷,他在父亲创业阶段也为之辛苦打拼,不料却只得了一个尚书令加秦王,建国后李渊更是当即立李建成为太子,丝毫没有考虑李世民。

因此,此次出征,李世民精力不佳,传言说身患疟疾,*中事务多半是由刘文静处理。最终第一次浅水塬大战惨遭失败,如果不是薛举突然病死,李唐在关中的江山恐怕难保。而这场战役也使得两个同病相怜的人一拍即合。刘文静因此被削职除名,不再对李渊心存幻想,转而与同是天涯的人的李世民成为挚友,惺惺相惜。

第二次浅水塬大战,李世民奉命出征,这一次刘文静也一同前往,此次战争取得了胜利,刘文静也因为有功劳恢复了身份地位。第二年,李世民镇守长春宫,刘文静也跟随着他,成为了李世民手下的人。可刘文静是个心里藏不住话的人,他经常在朝堂之上无缘由地和裴寂争吵。甚至在与兄弟刘文起饮宴时,喝醉之后便说起心中抑郁不平之事,因心中悲情无法言表便拔刀砍柱,扬言要斩杀裴寂。

恰逢家中频发妖祟之事,刘文起便招巫师,以求家中能够平安,于是,按照巫师的意思在夜间披发衔刀作法。不料却被刘文静一个失宠的小妾抓住了机会,借机诬陷刘文静有谋反之心。虽然审讯者都认为刘文静并未谋反,李世民也为之求情,但是李渊还是听信了裴寂的谗言,不仅杀死了刘文静,而且抄了他的家。

其实,李渊杀了刘文静并非只是听信了谗言,更是一次*治博弈,因为李世民力保刘文静,说明刘文静已经成了李世民的人,而李世民身后有着庞大的功臣集团,李渊却只有自己的皇权加一个裴寂,以及李建成和李元吉所构成的*治势力。

显然,李世民已经功高盖主,李渊所拥有的势力远不及李世民。而刘文静作为李世民的人,既在*治上如此活跃,又不是李世民的核心力量,杀了他,不仅可以去掉一个无法控制的人,削弱功李世民所拥有的臣集团的实力,而且还可以用来杀一儆百,威慑李世民的集团力量。

夺嫡之争,万古明君

可是李渊没有想到的是,李唐的夺嫡之争苗头未见,并没有完全展开,他的做法十分过分。刘文静本就冤枉,李渊明知如此还要杀他威慑李世民,这无异于给了李世民当头一棒,让处在迷茫犹豫的李世民瞬间被敲醒。

如果说刘文静死之前,李世民对于是否参与夺嫡还犹豫不决,看不清自己的处境,那么刘文静之死无疑是告诉李世民*治斗争就是生死之争,如果不早做打算,那么只会置自己于死地。所以,如果李世民想有所作为而不是等着受辱甚至性命不保,就必须要成为权力地位最高的人。为此,他必须不择手段,冒天下之大不韪,因为失败者必死无疑。

李渊万万没有想到,刘文静之死直接确定了李世民的夺嫡之路。自此,以李世民为首的功臣们将他们的命运系在一起,加紧筹备夺嫡的革命路线。在七年之后再夺嫡争位成为泡影之后,他们铤而走险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直逼李渊自己下台。

结语

由此可见,无论你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才能有多强,作用有多么不可替代,只要你不是最大的当权者,那么一旦你对最大的当权者的身份地位有一丁点的威胁,那么你就难逃一死。刘文静如是,李渊借刘文静之死震慑李世民的势力集团,却引得李世民的谋反。大江东去浪淘尽,自古以来,权贵争夺引得江山易主的不尽其数。好在李世民颇有做皇帝的潜能,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创造了一片大唐盛世,被称为一代明君。

1
查看完整版本: 刘文静含冤被杀,成了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