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隋隋炀帝杨广除了美女,还有怎样的爱好改变
TUhjnbcbe - 2023/8/7 20:50:00
北京治疗白癜风较好的医院是哪家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北京治疗白癜风较好的医院是哪家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作者:赵辉)隋朝作为开启大唐盛世的前代王朝,结束了长达多年中国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战乱,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统一王朝。隋朝虽然存在只有短短的37年历史,但却被历史学界认为是中国最重要的时期,开启了中国科举取士的先河,为中国社会的稳定与文化发展奠定了辉煌的基础。

隋炀帝杨广作为隋朝的第二位皇帝,褒贬不一、毁誉参半,在位14年即身死国灭,落得千古骂名。隋炀帝为了便于巡游江淮地区,劳师动众修建大运河,导致不堪负重的各地农民纷纷起义;为了满足淫欲,遍寻天下美女。杨广下江南时,在龙舟选有名美女,让她们穿上白衣,在船前拉纤。杨广在船上观赏时,看上了“殿脚女”吴绛仙,当即纳为嫔妃。杨广靠着门帘,对身边大臣说:“古人言秀色若可餐,如绛仙,真可疗饥矣!”。隋炀帝的故事也为中国老百姓所耳熟能详、津津乐道。

隋炀帝杨广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劳民伤财,引得天下百姓生灵涂炭,为天下人民所唾弃。但隋炀帝杨广曾经是一个颇有成就的诗人,却很少被人们所提起、所推崇,开启了唐诗宋词的文学辉煌。这是什么原因呢?

曾经,杨广年少好学,喜欢诗文,其文初学庾信。为晋王时,召引陈朝旧官、才学之士柳鈇、虞世南等余人,“以师友处之”,于是爱好梁陈宫体。尽管杨广的诗歌有的比较粗糙,有的还有宫体轻艳之嫌,但总的来说,他的诗歌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风貌,展现了他的思想感情和*治抱负。最著名的诗词就是《春江花月夜》,引得后世诗人纷纷效仿,其后才有唐朝张若虚的同题诗《春江花月夜》。

这还不是隋炀帝杨广在文学方面的最高成就。据史料记载,“炀帝凿汴河,自制《水调歌》”(唐刘餗《隋唐嘉话》);“《水调》《河传》,炀帝将幸江都时自制,声韵悲切,帝喜之。”(《脞说》);“炀帝凿汴河成,自造《水调》。”(杜牧《扬州》诗自注)。

也许大家对《水调》《水调歌》不太熟悉,那么《水调歌头》诗词却是耳熟能详,北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篇的来源,就来自隋朝的《水调》音律。历代的研究主流观点,就认为《水调》为隋炀帝杨广所自制,而且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同。隋炀帝杨广牛人一个吧!不仅成功从兄长杨勇手里篡夺了隋朝太子的位置,成为隋朝的皇帝,享尽荣华富贵;而且开凿了大运河、确立了科举制度;花天、酒地、美色、美景、诗情等样样具有;更是自创了《水调》,以《水调歌头》经久不息的生命力,流传至今,成为唐诗宋词辉煌的起点。

事实果真这样吗?隋炀帝杨广虽然夺得了皇帝之位,却因此身死国灭;虽然开凿的大运河,却造成各地农民起义;虽然享尽荣华富贵美色,却因此身首异处;虽然才华横溢,诗文在中国文学、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水调》和《水调歌》真是隋炀帝杨广的自创、自制并为后世所接受、认可,成为唐诗宋词辉煌时期的始作俑者?笔者是不大相信的!

其实,在《脞说》中的记述已经透露出了《水歌》与隋炀帝杨广的关系。“《水调》《河传》,炀帝将幸江都时自制,声韵悲切,帝喜之。”,《水调》《河传》为炀帝将幸江都时自制,短时间内自制可能吗?任何文艺形式的成型都是经过漫长时间的组别积累。“声韵悲切,帝喜之”说明了隋炀帝喜欢《水调》的声韵悲切,是隋炀帝偶得而已,耳目一新,极力推崇《水调》的悲切声韵与诗词而已。

那么,《水调》的原始出处与形成地,究竟是在哪里呢?才让隋炀帝得之甚喜?隋炀帝将幸江都时,已经是劳民伤财、民怨沸腾的大运河修成之时。大运河联通江淮,所用民力也为江、淮本地民力,主要为淮水地区的劳苦大众。在淮水地区、淮水儿女之中,产生“声韵悲切”的《水调》,以表达对隋炀帝的怨恨,对自己命运的悲切,当在情理之中。当年大禹治水时期,中国第一首诗歌“南音”就来自于淮水涂山氏女所吟唱的“候人兮猗”,哀婉悲切地表达了涂山氏女对大禹的思念,成为中华诗歌的《歌头》。直到近代,淮水岸边的《凤阳花鼓调》曾经伴随着凤阳穷苦人民四处乞讨,哀怨悲切地诉说着人民的苦难。

因此,笔者可以判定“炀帝将幸江都时,声韵悲切,帝喜之”的《水调》,实际产生于、来自于淮水地区,更具体的地区就是淮水涂山地区,产生“候人兮猗”的涂山淮水,而不是隋炀帝的自制。

这个结论有依据吗?当然。凡是真实存在的事物,必有其留下的各种印记与线索,可以穿越时光,再现其本源的特征。

北宋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刘敞(—),在其诗词《扬州闻歌》二首云:“淮南旧有于遮舞,隋俗今传水调声。白雪阳春长寡和,着书愁绝郢中生。”、“半夜暖风吹朔雪,东城南陌晓来春。郊光野气望不极,柳意梅香愁向人。”。刘敞以其史学家的博识在诗句中记述了淮南淮水涂山过去流行“于遮舞”,从隋朝开始民间又流传《水调》声到今天。显然,“于遮舞”与“水调声”为“淮南”所固有、所产生。“淮南”“郢”“向人”三个具有明确地理位置的名称,都指向刘敞的《扬州闻歌》二首诗词作于涂山淮水。《水调》也因为产生于涂山淮水,而称为“声韵悲切”的《水调》。淮水涂山地区在宋朝时期,也属于扬州地域。

《水调》之所以被附会于隋炀帝自制、自创,乃是因为《水调》为淮水民间诗词歌赋,为隋炀帝所发掘、所喜爱、所推崇,在历史变迁中具有了的隋炀帝烙印。众所周知,隋炀帝对江、淮地区,对江淮地区美人、美景情有独钟,开凿大运河也是为了方便游览江淮,为了便收集江淮地区的美女,秀色可餐的美人吴绛仙的故事,也正是在此情景下产生的。隋炀帝宁愿丢掉江山、丢掉生命,也不愿离开江淮的美景、美女,将生命的最后时光彻底交付给了长江、淮水。不爱江山爱美人,“声韵悲切”的《水调》也最终成为隋炀帝最后挽歌,诗人杨广最后的诗篇。

《水调》之所以被称为《水调》,是因为涂山淮水是大禹治水的地方、是“水”字诞生的地方。《水调》是名正言顺、正本清源、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南方水文化的体现。产生于涂山淮水,曲调众多、韵律丰富的《水调歌头》,也因为隋炀帝的发掘、喜爱、推崇,成为中国文化极盛时期的唐诗宋词取之不尽的文化源泉,是《诗经》《楚辞》《汉赋》之后,唐诗宋词兴盛的无尽源头。这也许是隋炀帝在中国文化发展中,最杰出的贡献。(作者:赵辉)

1
查看完整版本: 隋隋炀帝杨广除了美女,还有怎样的爱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