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唐朝时间线来说,从李渊到李隆基可以说唐朝辉煌时期,李隆基晚年安史之乱后,唐朝就进入衰落时期,所以一般来说大唐兴盛就是前一百五十年左右。文章整理时间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李世民时期,第二部分武则天时期,第三部分安史之乱后期。
统一全国
随着隋炀帝的征伐高句丽的失败,农民起义的范围是越来越大。其中最为代表的是瓦岗*翟让和李密,河北义*窦建德,江淮义*杜伏威、辅公祏,地主豪强和官僚贵族也在此时趁势起义。
李渊出身关陇贵族并且手中还有*权。隋朝即将大势已去的时候,李渊便顺其反隋,在攻陷长安后立隋炀帝之孙杨侑为帝并掌握实际*权。在江都之变后便废杨侑自立为帝,此时为公元年。宇文化及在杀了隋炀帝北归时被王世充使计与瓦岗*决战,结果两败俱伤,王世充趁机偷袭瓦岗*,李密战败投降李渊。窦建德看到宇文化及杀了隋炀帝,认为是大逆不道,便在之后出兵杀了宇文化及。在李渊攻洛阳的时候,窦建德出手帮助王世充结果被灭。从年打到年,十年之间才逐渐将全国统一起来。
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李渊称帝后,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在唐王朝的统一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且手中还握有兵权,这样使太子李建成颇为忌惮,于是太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结成同盟来对抗李世民。李世民的智囊团很强大,提出伏击太子之策,于是在公元年6月4日在宫城北门玄武门射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同年8月李渊传皇位给李世民,为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
贞观之治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之治主要是表示那个年代*治清明,经济发展较快,社会秩序稳定,国势强盛。对于李世民的治理天下的方面主要是在:1.总结隋朝教训,不想重蹈覆辙。2任选贤能,唐太宗在选人方面还是比较厉害的。3.虚心纳谏,唐太宗重视大臣的意见,比如魏征的直言进谏。4.崇尚法制。5.重视农业,一直采用均田制(到了后期土地兼并也成为了唐代后期没落的主要原因之一)。总而言之,贞观之治是唐朝开朝以来第一个兴盛朝代,也是从此时开始大唐王朝成为中世纪的世界性第一大国的开始。
唐朝早期制度
三省六部
唐朝因袭隋朝制度,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左右仆射)均为宰相。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长官为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审核*令,长官为侍中(二人)。尚书省是执行机构,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与隋朝并无区别。
御史台和九寺五监
唐中央监察机构为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掌管纠察和弹劾之事。九寺由九卿发展而来,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宗正寺、鸿胪寺、司农寺和太府寺,还有五监国子监、*器监、少府监、作监和都水监。比如大理寺,国子监这个我们经常在电视剧就看到,这个九寺五监属于中央的事务机关,独立负责某一项具体事务,这个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的专职行*部门最高机构。
进学制度
科举制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对于科举制发扬光大是在唐朝。唐朝的科举制分常举和制举,常举就是考试,考中后经过吏部考核(吏部考核又叫铨试制度)合格方能授官。制举就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选拔非常之人。
学校制度
唐代学校教育分两种官学和私学。官学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中央官学主要是则是由京都学、都督府学、州学、县学、市镇学、里学组成,以经学和医学为主要教学内容。私学则是由未仕士人和退休官僚招徒授业。
府兵制度
唐朝建立后沿用南北朝时期的府兵制度。北周时期宇文泰仿《周礼》六*和鲜卑部落兵制,招募关陇汉族豪强地主从*后形成府兵制度。全国设置八个柱国,实际六个。八柱国大将*掌握的实际*权,再加上府兵在北周时期是不入民籍的,府兵制度成为北周的关键*权。其中李渊的祖父李虎就是八柱国之一。隋朝以后,府兵制度经过隋文帝改革,府兵制与均田制融合,府兵享有田地与民同,既有*籍也有民户。还有就是隋朝由八柱国变更成十二卫大将*。在唐王朝时期继续沿用隋朝制度,直到唐玄宗后期府兵制变成了募兵制,这一制度才逐渐崩塌。
唐朝早期关键事件
玄武门之变
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