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
(原创作者:朱毓麒)(作者原创,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仙女庙旧名蔡家庄。在蔡家庄东有一座曹公庙,供奉的是魏王文帝曹丕。据《一统记》记载:“曹丕攻孙权,诣金陵,以大寒水冰,舟不得入,临江而还。后人为之立庙……”曹公庙传递着一段历史信息,记载了一场战争典故。
《*师联盟》中*版曹丕
曹操死后,曹丕(-)代汉称帝。当其时,刘备败走白帝城,不到一年时间就死在那里,由17岁的刘禅接位,可谓是主幼国弱。而孙权,在俯首称臣接受曹魏的封号后,又出尔反尔,自立年号,改曹魏*初三年为*武元年(),一面与蜀国信使往来不断,一面加固江防据守,以示与魏抗衡。于是,忍无可忍的魏文帝便想举兵伐吴。此时,侍中辛毗却站出来反对:“武皇帝多次出动精锐部队讨吴,但每到江边就退兵而返。现在,我们的策略应该是休养民力,垦田屯粮,十年后再派兵出击。”文帝听了不悦,反问道:“照你的意思,是要把孙权这个后患留给子孙了?”辛毗回答:“昔日周文王所以把纣王留给武王去消灭,就是因为他懂得审时度势啊!”文帝不从,仍然执意出兵。
*初五年()八月文帝出兵,九月抵达广陵,在今江都一线安营扎寨。稍事休息后,就带着刘晔、曹休等文武官员亲临江边视察。到了江边一看,只见江南一线不见一点人马踪迹,就连江中也无船只活动,不免疑惑起来。这时,曹休上前说:“看来是我*来得神速,孙权并无准备。”曹丕释然了。
第二天清晨,魏兵透过漫江薄雾,发现江南沿岸阵线绵亘数十里:江面上吴舰如长龙一字排开,旌旗招展;江岸上人马穿梭,刀枪林立。曹丕见此情景,不禁叹道:“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之,未可图也。”话犹未了,突然狂风大作,浊浪滔天,曹丕所乘之舟颠簸不已,顷刻之间缆断船移,直向下流冲去。曹休忙命士兵拖住断缆,这才救驾回港。(百家号:江都史话)(作者原创,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回到驻地,曹丕召集随从文武计议说:“孙权应当亲自来应战吧!”大臣们都说:“陛下亲征,孙权却按兵不动,料其不敢前来对阵。”曹丕又在江边停驾数日,仍不见吴王露面,便下令班师回朝。然而,当魏师行到泗口时,却听得探马来报:江南沿岸阵势全是伪装,这是吴安东将*徐盛所设疑兵之阵。曹丕听了,更忍不下这口恶气。
经过几个月的准备,曹丕不听劝谏,又率师从谯县入涡河,再由涡入淮。但由于水小难行,历三个月之跋涉,才于*初六年()十月到广陵。
在广陵安顿好行宫以后,曹丕就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以壮声威,摆开了一副吞吴的架势。但是,正当他准备进*之时,谁知天不假人,内河港汊全部冰封,舟船不能入江。曹丕再次亲临江都沿江观看,只见滔滔江水,波涛汹涌,江南可望而不可及,不禁感慨道:“嗟呼,固天所以限南北也。”于是回马广陵,在马上作了题为《临江观兵》的诗:“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元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古公宅岐邑,实始翦殷商。孟献城虎牢,郑人惧稽颡。充国务耕植,先零自破亡。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量宜运权略,六*咸悦康。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曹丕在这首诗中,虽然一开始就炫耀魏师的武器精良和士气旺盛,但是,面对江水广阔、绝非一苇可航的现实,还是记起了辛毗关于“兴农”、“充国”的劝谏,接受了孙子兵法中关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观点,并引用《东山诗》的典故,阐述自己“戢兵(止息战争)称贤良”的思想。
《*师联盟》中的曹丕
《东山诗》是诗经中描写战争的名篇,写一个从*多年的复员战士,在回家途中看到的凄凉景象和抵家后的所见所闻。诗中通过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的描写,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和破坏,表达了老百姓诅咒战争和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由此,曹丕想到:还是应该“量宜运权略”,用权谋韬略去克敌制胜,使全*士兵免受战争杀戮。
曹丕无心进击,再次不战而退,于*初七年()正月回到洛阳。由于天年不济,又过五个月后,就驾崩了。
曹丕虽然在位只有短短七年时间,却先后三次讨伐孙吴,并两至广陵、江都,临江观兵。由于自然条件与自身实力的限制,都是无功而返。正是缘于此,曹丕关于战争的理念才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加深了对“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的战略思想的理解,从而也使江都、广陵乃至江南人民避免了一场战争的浩劫。所以,江都百姓建庙纪念他,并以此来祈求世世代代的和平与安宁。(原创作者:朱毓麒)(作者原创,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