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买菜,口罩还请戴好!”
“证件请出示一下,先登记才能进小区哦。”
“非常时期,请您配合,能不出门,尽量不要出门。”
最近,在江苏各地社区、镇村出入卡口,有一群戴着着口罩、穿着马甲的人,被网友调侃为抗疫战场上的一支“神秘力量”。
他们不厌其烦地为居民量体温,登记信息,排查重点人员,及时堵住一个个可能造成疫情扩散的风险点;
他们化身“广播宣传员”“义务外卖员”“物资采购员”“疫情侦查员”“心理辅导员”,第一时间为有需要的居民送上帮助和服务。
他们,就是战斗在全省抗疫一线的网格长和专兼职网格员。
疫情面前,对有着多万常住人口的江苏而言,社会治理从日常管理向应急管理的快速切换能力,正在经受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
无数个村社区谁来守?小区防控谁来出力?点对点的疫情宣传和居民服务谁能担当?北京西路瞭望”()注意到,危急之中,有这样一支社会治理“新*”挑起了重担——
1月26日,江苏省委常委会专题会议要求,突出加强基层一线工作,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深入开展地毯式排查,进行疫情追溯。
1月27日、31日,江苏省委*法委连续两次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广泛发动全省30万基层网格员参与疫情防控,推动各项防控措施在网格内精准高效落地。
2月10日,为全省网格员定制的“微网格—疫情防控”模块正式上线。该模块将实现点对点、群到群、数据对数据,让基层网格长、网格员工作有载体、手上有数据、防控更精准、应用更高效。
2月12日,江苏省委常委会暨省委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强调,要继续坚持“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等做法,进一步筑牢基层疫情防控网,把防控工作各项措施落细落实。
这支队伍的力量有多强?
北京西路瞭望”()从江苏省委*法委了解到,2月以来,全省各地30万名网格员累计排查走访.3万户(次),1.5亿人次,核查信息76.6万条,发放防疫宣传手册.9万本,排查重点地区返乡人员68.4万人次,发现疫情防控线索21.1万条,化解疫情相关矛盾纠纷10.2万件......
数字令人震撼,背后艰辛难以想象。你可能还不了解,这样组织力、行动力的背后,是上千个日日夜夜的工作实效的累积。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事实上,从年开始,江苏就已经把网格化作为创新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突破口和有效抓手。两年多来,已规范设立网格12万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30万名,在全国率先实现网格化治理省域全覆盖。
疫情来势汹汹,30万网格员如何守住网格阵地?在实战锻炼中,江苏又如何将“网格化”这张“金字招牌”擦得更亮,把网格员这支队伍的实战力炼得更强?快跟随“北京西路瞭望”()的步伐,到各地战场上去看一看吧!
一副铁脚板,踏出疫情防控网
第一站,我们先来到徐州。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徐州全市1.6万名网格员、平安志愿者穿行在大街小巷,对所在村、社区实行地毯式排查、网格化管理。这其中有一位叫程晓筠的网格支部书记,还上了《新闻联播》呢!
连线对象:徐州市鼓楼区*楼街道彭校社区网格支部书记程晓筠
连线时间:2月13日9:30
早上8点到晚上8点的连轴工作,1.5万以上的步数,挨家挨户确认居家隔离人员情况......这是程晓筠和街道85名网格员每天的生活内容。从1月23日至今,他们已连续作战21天。
“各位,今天工作依然繁重,请大家全力投入!”13日上午6点不到,程晓筠就在网格工作群中给大家分配任务,加油鼓劲。作为社区治保主任、网格支部书记,这些天,她既当指挥员,又干战斗员。
“每天这时候,我们都在各个小区门口排查来往人员。”接受记者连线采访时,程晓筠正在坝子小区门口参与排查工作。“我现在所在的坝子小区,是一个老旧小区,无物管,出租户特别多,难管!”她告诉记者,为了不发生信息遗漏,网格员们就用笨办法逐门逐户地清查。目前,连同坝子小区,辖区内共排清出租户户,其中户有人居住,对剩下的76户,他们都明确通知近期不要回徐州。
“你现在如果在社区里看见穿着马甲还跑得特别快的人,那肯定就是我们的网格员。”程晓筠笑着说。
随着2月10日部分企业复工,外来人员增多,他们的工作量有了明显增加。为在有限的工作时间里能多排查一些信息,很多网格员几乎是跑着工作。*楼街道企业有多家,个体有多户,外来人口多,网格员们最重头工作就是排查、管控外来人口。此外,对于辖区内正在居家医学观察的多户居民,网格员每天必须“见人见户见状态”,并且为他们采购生活用品。
“很多网格员都感叹:要想知道哪天工作有没有跑到位,就看这一天工作下来啊,脚有没有累到抽筋。”让程晓筠他们倍感欣慰的是,正是靠着这一副副铁脚板“织”起的严密防线,*楼街道辖区内目前还没有发现一例确诊和疑似病例。
“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一刻都不能放松。我们依托‘网格+*建’,集结网格员、楼长、*员、社区民警、爱心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参与,接下来,要继续把网格里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落实到每个基层*员,让每个居民都能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程晓筠有个感觉特别明显,那就是这段时间,居民和网格之间的黏性越来越强,对网格员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参与社区自治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人人都拧成一股绳,就没有战胜不了的事情!”她信心十足。
大数据助力,他们是网格员背后的“智囊团”
网格员是网格化的前端触角,在他们身后还有一群默默奉献的“智囊团”。这一站让我们来到扬州,看看大数据如何赋能小网格?
连线时间:2月12日21:30
连线对象:扬州市江都区委*法委副书记、区大数据管理局局长朱伟
“哎,我这店才开了两天,就被发现了。顾客没几桌,没赚到钱,还被抓了现行,罚款元。”最近,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某棋牌室被民警查封,棋牌室老板懊悔不已。
这是江都区利用大数据助力疫情防控的一个缩影。之所以能快速精准查这样查处违规开业的门店,离不开电力大数据的应用,也离不开一群24小时待机工作的“智囊团”。
“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我们大数据管理局格外忙碌。”朱伟告诉记者,依托“1+N”网格化大数据平台,城管、供电等多部门的数据实现共享,工作更为精准高效。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工作到12点之后是常态,有时候要到三四点。因为每天基层不断有数据报上来,必须等所有数据稳定之后,才能对当天的数据进行分析研判。”朱伟介绍说,对各方面的数据进行清洗、比对、研判、分析后,还要把数据提供给各个乡镇,再安排网格长进行核查。根据网格长核实的情况,大数据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会进行二次比对,确保事件处理形成闭环。
依靠点对点精准推送的信息和数据,江都名网格长得以更好地开展网格化服务、地毯式排查,核实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