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波冷空气来了,沧州开启降温模式。对于手脚易凉的美女们来说,暖手宝必不可少。可是,你知道在古代,人们都是咋样给手保暖的吗?日前,小编在沧州市民郭先生家见到了这个小巧的古代取暖神器——手炉。
市民郭先生收藏的这件手炉是其父母早年所得。这个手炉长度只比手掌略大,为白铜质地,满工錾花刻铜工艺,做工精致。手炉炉盖、炉身皆有刻工,尤其炉身花纹,吉祥漂亮,集“云中来福”、“福禄寿”、开光扇面、卷草花卉等多种纹饰于一身,漂亮、难得。
沧州收藏家协会的马益克老师看了这个手炉赞赏有加,说这个手炉的纹饰工艺为人工錾刻,又称“刻铜”。一般来说,明代手炉都很厚重,不花哨,主要的纹饰都在炉的盖子上。到了清代以后,特別是清中期以后,炉身上都有了纹饰,十分花哨,格外漂亮。这种工艺兴起于乾隆、嘉庆年间,特别是咸丰、同治年间,在铜器上錾花已达鼎盛时期。因此,满工纹饰的精品手炉基本上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手炉又称“袖炉”“捧炉”“火笼”,旧时宫廷乃至民间大户常将其作为掌中取暖工具,清宫戏中经常有这样的画面:娘娘们一人手中捧着个小铜炉。这东西就像现在市面上流行的“暖手宝”,只不过现在是用电加热,而古代是烧炭取暖。据说手炉是由火盆逐渐演变而来,手炉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
手炉具体产生年代,目前没有确切的定论。传说手炉最早出现在隋代。隋炀帝南巡到江苏江都,时值深秋,天气寒冷,江都县官许伍为拍皇帝马匹,叫铜匠做了一只小香炉,放进火炭,献给隋炀帝取暖,隋炀帝十分高兴,捧在手上,便称之为“手炉”。
在古代,手炉多是大户人家使用。“一般后面得跟着随从,待炉中木炭冷却,随时更换木炭。”马老师说,取暖之余,手炉也可作观赏之物。在《红楼梦》中,经常写到大观园里的太太小姐们冬天用手炉取暖的生活细节。
手炉由炉身、炉底、炉盖、提梁組成。手炉的器形大都呈几何形,如圆形、椭圆形、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八角长方形、瓜棱形、灯笼形、梅花形等,造型之丰富,让人眼花缭乱。讲究器物造型的古代艺师和工匠,在手炉制作中充分体现了民间传统风俗和浓郁的地方乡土特色。手炉上纹饰丰富多彩,可谓一百个手炉一百个样。手炉的纹饰工艺主要体现在炉盖的雕镂上。一般来说,具备欣赏性图案纹饰的手炉规格较高,多为宫廷、官宦、富商巨贾以及文人雅士所用。
一直以来,铜手炉只是一类没有引起人们注意的“小旧物”,算是一个小门类,以至于被许多收藏者所忽视。近年来其收藏价值逐渐被人认识,价格上涨较快,一般这样带有精美纹饰的铜手炉市场价格轻松过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