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门世族的出身背景,七岁便进爵“国公”
李渊之所以能在隋末动荡的社会中,混得风生水起并且最后能开创大业,这都与他“关中李氏”一族的出身背景有关,可以说他李氏一族,世代显贵,其先祖李暠便是十六国时期西凉的开国君主。
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西魏朝廷的太尉,与宇文泰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人,统称为“西魏八柱国”,其地位可见一斑。北周受禅建国后,又追封李虎为唐国公,而李渊的父亲李,也是北周朝廷的柱国大将*,并袭封唐国公。
更关键的是,隋文帝杨坚称帝开国后,李渊母亲便是隋文帝最终爱的独孤皇后的亲姐姐。也正是因为有这层关系在,李渊才能得到隋文帝的亲近器重,李渊能在七岁时顺利袭封父亲李唐国公的爵位,这正是这个原因。而这些都为李渊的“创业”积累了最原始的资本。
2、被儿子套路,才走上了“革命”大业
其实,在隋末,各路英雄豪杰并起时,李渊并没有心动的跟随潮流,反而是守着晋阳老巢及周围地区,安心的坐着自己的唐国公。李渊没有野心,不代表他的儿子也没有,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早已在天下动乱的这些年中感受到隋朝的气数已尽,于是很早便暗中笼络各路豪杰,以待时变。
不久,各地起义*好像达成共识一样,趁着隋炀帝还在江都游玩,全国起义情绪空前高涨。这种高涨的情绪被李世民嗅到了,他觉得时机已到,就联络密友晋阳令刘文静、晋阳宫监裴寂等人,准备密谋起兵。李世民暗地里做的这些事情李渊是不知道的,但造反之计已定,李世民就想把实情告诉李渊,又担心直接告诉李渊实情,李渊不会同意。
于是李世民私下指派裴寂挑选几名晋阳宫的宫女,乘李渊喝醉之后,送入李渊的寝室,陪他过夜。待次日李渊酒醒后,裴寂就把李世民的“谋反之计”告诉了李渊,李渊听后果然大吃一惊,并坚决不同意,还表示要把李世民等人报送官方,来一场大义灭亲。
但裴寂听后,却上前一步说:“宫女侍奉过夜,事情暴露也是要杀头的。”李渊听后,沉默了一会儿还是答应了起兵,并对已经赶过来的李世民说道:“我爱护你,怎么忍心去告发你呢!”
3、优柔寡断的性格,最终导致子嗣之间“兵戎相见”
李渊开始“创业”的第一步便是晋阳起兵,而晋阳起兵几乎都是是李世民在谋划计策,李渊也曾答应李世民,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李渊登基称帝后,却改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
后来天下大定,作为人父人君的李渊,优柔寡断的性格缺陷被暴露的淋淋尽致的,即改立李建成为太子,又任由李世民集团坐大,致使朝中出现太子李建成联合齐王李元吉,与秦王李世民集团形成水火不容的对立局势。
4、退休后“胆战心惊”的“幸福”生活
武德九年(年),李世民听到风声,说李建成想趁突厥犯境之机控制自己的兵马,并准备在昆明池设伏除掉自己。岌岌可危的李世民于是决定先发制人,并于同年六月初四,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了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李渊让出**大权给予秦王李世民,并在三天后,迫使李渊立自己为皇太子,并交出所有**大权。
两个月后,感觉到大势已去的李渊,不得已把皇位也交了出去,禅位于李世民,自己当起了太上皇。当上没有实权的太上皇以后,李渊还是没有从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的冷酷无情中走出来,整日战战兢兢的日子。反倒是已经掌握国家统治权的李世民觉得没有什么,毕竟是父子关系,而且自己已经牢牢的掌控了国家大权,为了安抚李渊的情绪,李世民不间断的派人往李渊居住的大安宫送东西。
不过,李渊还是没有从那种情绪中走出来,除了参加一些必要的宴会外,几乎都不愿意离开大安宫。不过,其实终日把自己困在大安宫的李渊也没有闲着,可能是在这个大安宫内,李渊又找回了做皇帝时的感觉,于是整日都沉浸在寝宫内纸醉金迷的生活中,过着莺莺燕燕的幸福生活。据史料记载,60岁以后的李渊还生了17个儿子和18个女儿。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大诗人王勃所写的《滕王阁序》,便是李渊这时期所生的小儿子滕王李元婴的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