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清初大桥地区的傩文化活动扬州江都大桥镇
TUhjnbcbe - 2023/5/1 22:10:00
北京比较好皮炎医院 http://m.39.net/news/a_9322893.html

傩,从“人”,从“难”。从“人”,说明和人类生活相关,与农时季节相联;从“难”,意为“哀鸣之鸟”,“就擒之鸟”。“人”与“难”结合,则表示用法术使危害人类的鸟兽乃至妖魔*怪不能动弹。上古时代,它是在腊月举行的一种驱疫降福、祓邪禳灾、消难纳吉的祭祀仪式。

傩文化作为古老的祭祀礼仪,随着历史的进程而演化。古代,它是巫师和术士的个体活动。巫师或术士仿佛就是神的秘密使者,他们单独与神来往,用反复进行的大幅度的舞蹈动作与神沟通,祈福人们。后来,这一仪式逐渐从巫师、术士的个人行为演化为群体活动。由于公众的参与,渐次淡化了它的神秘性,强化了它的世俗性,使得傩文化的活动性质从酬神渐渐成为娱人,最终表现为人神共乐的原始、古朴、独特的集会样式。由此,傩文化成为一种风俗、一种仪式在民间传承。而神职人员作为活动的重要一员,则是始终不可或缺的。正如《扬州画舫录》称:傩有两个名称,即“香火”与“马披”,“傩在平时,谓之香火,入会谓之马披”,“马披一至,锣鼓震天”,“上殿献舞,*魅离立,莫可具状”。

清初,诗人们在诗文中屡屡写到江都大桥地区傩文化的活动,展现了它的神秘与独特。

家住谢桥东原的著名诗人宗元鼎在《同内人送腊》的诗中云:“击尽细腰残腊鼓,贻君双股绣花刀。”在诗后自注中,他还引用当地民谚:“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假面,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所谓“送腊”,乃“岁终之大祭”,“逐尽阴气之阳导也”,故“但送不迎”,“使击鼓驱疫,谓之逐除”。“送腊”的傩文化活动,一般在每年腊月“谢神日”这一天举行“迎神宴会”。从诗人的描述中,呈现当时人们击鼓张灯的热闹与马披装神弄*驱疫的场景,而从当地民谚中更可看出,“送腊”这种傩文化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固定的程式化。

同一时期,大桥的大学者顾图河也写有一首《村巫赛神曲》:“椎神镇,挝神鼓,镇助妖歌鼓助舞,披发衔刀神降语,须晴即晴雨即雨……”顾图河在诗中描述了赛神活动中群众集会时敲锣打鼓、唱歌跳舞的热闹场面,以及马披披发衔刀的神巫形象,这和清代小说《风月梦》中写扬州马披“精身赤足,铁椎穿臂,手持铁鞭,蹦纵窜跳”的形象是完全一致的。

顾图河不仅在诗中真实地记录了大桥地区傩文化活动的场面,据传他还是大桥农历五月十八“都天会”这一傩文化活动的倡导者。在他的积极支持下,这个习俗作为江都河南地区最大的傩文化活动的样本流传了下来,直至解放前后。

大桥都天会,从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开始筹备;经过五月初七“行吼”——集会中依旧留存的傩文化活动中最古老的逐兽驱邪仪式;中途的镇会预演与四乡乡会的会演;到五月十八这一天正日,则是万人空巷,四镇八乡的人都一齐涌向大桥镇的街面来观赏。

出会时,先是鸣锣开道,后是马披现身。只见马披赤身红裤,脸涂花纹,口衔铁签(或穿颊鼻而过),手持铁棍,一路跳跃,挥舞开道;接着是都天菩萨銮驾真身出巡,由旗牌伞亭护卫,威风凛凛;再是香火队:信徒们背香袋,执香火,徐徐而行;鼓乐队:敲锣打鼓在前,声震喧闹,清亮激越,笙箫管笛随后,丝竹琴弦,轻吹细打;歌舞队:挑花担,荡湖船,河蚌舞,踩高跷,并融入各种戏剧表演形式,有装扮成《西游记》、《三国演义》、《白蛇传》中的人物,边行边舞;最后是一众信徒尾随,长达数里,表现出人神共处、载歌载舞的鲜明而浓烈的傩文化特色。

(朱毓麒)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初大桥地区的傩文化活动扬州江都大桥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