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时期名臣辈出,其中两个才华横溢的宰相却给后人留下另类印象,许敬宗和李义府,初唐著名奸相。
许敬宗一对小人,被时人、后人鄙视。
要说许敬宗和李义府有多大破坏力,对唐王朝造成了多大伤害,还真是谈不上。
二人都是靠支持武则天为皇后而站到权力最高峰,这并非什么伤天害理的大事,无非是投皇帝李治的喜好而已,没有他俩,还会有其他人。
中国古代历史上从来不缺少这种幸进之徒。
但是,获得权势之后,这两人用手中的权力来换取金钱,而且是用很低级、很无耻的手段,这就让人瞧不起了。
他俩的行为,糟蹋了他们的才学。
倚马可待许敬宗。
许敬宗是隋朝高官的后人,与父亲共同在杨广手下为官。宇文化及在江都兵变,取下了杨广的大好头颅,顺便杀了许敬宗的父亲。而许敬宗哀求免于一死,之后投奔李密,李密兵败后又投唐朝。
许敬宗被李世民相中,成为天策上将府十八学士之一,但一直官运不畅。李世民南征北战期间许敬宗没立下什么突出的战功,玄武门之变也没有参与,不算李世民的亲信。
估计李世民一直不认可许敬宗的人品,不愿与他多接触,更不会重用。或者与许敬宗更熟悉的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也不看好许敬宗。
但李世民后期已经开始有些好大喜功,东征高句丽,一次大胜后命许敬宗起草诏书。许敬宗在李世民马前奋笔疾书,文辞优美华丽,把李世民拍的很是舒服,深得欣赏。
从此,年过五十的许敬宗才逐步进入高官行列。
中间还有个小插曲,长孙皇后去世,在百官哀悼时,许敬宗看到相貌丑陋怪异的欧阳询,就是那位初唐四大家之一、欧体楷书创始人。其他人无非指指点点、交头接耳,他却大笑,因此被弹劾贬出长安。
许敬宗和欧阳询同朝为官十数年,工作内容比较接近,更不是头一次见面。对于当时已经44岁的许敬宗而言,犯了这么低级的错误,只能说明他当时已经处在边缘化状态,非常缺乏自律意识。
李世民与许敬宗对话才思精密李义府。
比许敬宗小22岁的李义府可是个小字辈,温和恭谨。因善于写作,先后受到贞观名臣李大亮、刘洎、马周等人推荐,由从九品下的门下省典仪这种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做起,二十年按部就班,终于做到了五品的弘文馆学士。
一篇《承华箴》,李义府写的花团锦簇,在编修国史的过程中,也是积极肯干。
那时,李义府已经年近四十。在此之前,不知是官位太低,还是没干什么坏事,史书上并没有李义府的恶迹记载。
要是李义府就此死去,史书上无非会把他在儒学或者文苑列传里简单介绍一下,但这个小人终于等到了在史书上留下千古骂名的机会。
不约而同,两人站在了李治和武则天一边。
当李治与长孙无忌势力为皇后废立之事争执不下的时候,许敬宗作为礼部尚书,旗帜鲜明地支持李治,双方僵持不下。
突破口是李义府打开的。
李义府不知何故得罪了长孙无忌,要被外贬出长安。提前得知后,李义府决定拼死也要保住自己的官位。于是,李义府连夜给李治上表,要废除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
李义府的表奏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加上开国重臣李绩的支持,李治得以乾纲独断,立武则天为后,李义府保住了官位。
之后不久,李义府升官、封爵,一跃成为宰相;许敬宗也提升爵位,权势大大增加。以二人为首的拥武*,成为李治、武则天对抗长孙无忌、褚遂良关陇集团势力的主要打手。
果然,二人先后诬告褚遂良、长孙无忌等人谋反,成功的为李治和武则天铲除异己立下汗马功劳。
破罐破摔李义府。
李义府估计是几十年清苦憋疯了,又或者是对自己的转变心有不甘。
掌权伊始,就鸡犬升天,一批依附于他的子弟都被封官;妻子、儿子、女婿一起出卖官位牟利,“其门如市”。
当时的李义府,深得李治和武则天信任,估计是上一本准一本,百官畏惧,权势滔天。尤其李义府表面温和有礼,背地下手狠*,被称为李猫,笑里藏刀这个典故就是来源于他。
但还是那句话,李义府的所作所为破坏了当时的唐朝*治秩序,却没做有什么损害国家的重大错误决策。李义府的权势来自皇帝,要狗咬人,自然要让狗吃饱。
至于贪点钱财,好些女色,打击异己时扩大范围报些私仇,对于皇帝来说都不算事儿。
也可能李义府已经预感到了自己的下场,享受一天算一天吧。
李义府《度心术》唐代“公知”许敬宗。
许敬宗的才学可以算是是时人之冠,各种史料、典故张口就来。长期在朝为官,虽然直到李治时期才掌握大权,但一直影响力很大。
在*事方面,除了支持武则天为皇后、消灭长孙无忌势力之外,也没有做出什么特别出格的事情。
许敬宗的无耻之处,在于有目的的改写历史、抹黑敌人、洗白自身,就如当代“公知”所为。至于生活奢豪、好色,反而是小节了,不值一提。
虽然后来唐朝废了不少力气把徐敬宗改写的历史重新改了回来。
许敬宗与尉迟敬德、冯盎两家联姻,史书上认为是许敬宗的劣迹。但客观分析,一方功勋武将出身,有钱有权;一方文学大儒家族,虽然当时许敬宗官位不高,但也算得上门当户对。
尉迟敬德和冯盎都是开国元勋身份,毫无必要讨好许敬宗。至于双方联姻嫁妆或者聘礼比较丰厚,无非是武将家更为富有而已。
许敬宗撰写碑文狡兔死走狗烹。
李义府以为攀附上了武则天,竟然开始对李治也跋扈、不敬起来。尤其是收了长孙无忌孙子的钱,给他安排了官职。
应该说,这才是李义府的大罪,那时长孙无忌案刚刚过去几年,他的行为似乎有给长孙无忌翻案的嫌疑,是*治错误而非经济错误,自然李治和武则天都会大为愤怒。
为了区区七百贯,李义府竟然犯下如此大错,说明当时的他已经失去理智了。
正好李义府积怨已深,治*能力也不足以满足李治和武则天的需要,没用的狗杀掉不可惜。于是,李义府被下狱、流放,天下人大悦。
李义府以为武则天会捞他,在流放地等了三年,却等来李治封禅泰山大赦天下但不包括他的消息,气病而死,年五十三岁。
李义府诗《咏鸟》不想死的走狗就要有智慧。
许敬宗比李义府有智慧的多,并未树敌过多,一路平平安安,78退休,80死掉。
但死后讨论谥号的时候仍然有很多争议,却抓不着什么显著的罪行,只能拿他告儿子不孝、远嫁女儿、生活奢靡作为事情来说。
后来百官共议,确定为“恭”,就是“既过能改”的意思,说许敬宗有自知之明。
确实,能当公知的人,并非不知善恶,他们能够分清楚黑白。至于他们颠倒黑白,编造历史,无非是为了利益。
这些不良文人,虽然人品差,但一般都有足够的智商和知识积累,知道红线在哪里,轻易死不了。
能受这些公知影响,无非是一些可怜的蠢人罢了。
许敬宗撰写碑文李义府是个纯粹的小人,许敬宗是个无良的文人,但都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这句诗送给这样的人正合适。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