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张扬州中学复校后不久的珍贵的合影老照片重现扬州。今天,记者从收藏者、扬州资深民间收藏家陈坚处见到他最近刚刚收藏的一批扬州中学资料,除了上述两张老照片,还有一本编印于年5月的《扬州中学工科第三届毕业纪念刊》。带着这批资料,记者特地请教了两位扬州中学校史研究学者郑万钟与张铨,他们表示,这两张照片是他们首次所见,弥足珍贵。73前周厚枢返扬与扬中教职工合影重现
那两张扬州中学珍贵的合影老照片,有一张保存得非常完好,是一张56人的大合影,合影最上方印有三排字——“周前校长星北先生由台来京参加国大代表,眷怀母校,特于民国三十五年十一月十八日还扬视察本校,教职员全体暨扬州校友会干事欢迎摄影籍留纪念”。合影中的人群背靠着一座特别的纪念塔,和口子楼及树木。记者看到,虽经历73年的沧桑岁月,合影中56个人面容清晰,他们面色凝重,平视远方。而他们身后的纪念塔亦可见大致形致。手捧旧照,两位学者一眼认出合影中一排正中位置,穿西服、打领带的周厚枢校长,也就是合影上方印字“周前校长星北先生”。郑万钟说,周厚枢是扬州中学校长,很有办学思想,也很有骨气,在扬州威望很高。抗战前夕,他率全校师生千里迢迢迁到重庆办学,被命名为国立二中。而周厚枢在二中当校长时间并不长,后被调到乐山中央技专任校长,抗战胜利后他作为制糖专家去台湾接收台湾糖厂。
“这应该是他,从台湾回到大陆参加国大,因为眷恋母校扬州中学,又赶回来特地和当时的扬州中学教职工以及在扬州的校友的合影。”
紧挨着周厚枢左手边的是一位身穿长袍马褂的白胡子老先生。张铨告诉记者,他叫鲍勤士,是同盟会会员,与孙中山先生同在宁支部并与蔡元培友善,是民主革命先驱。“当时应该是扬州中学的国文老师。”在《扬州中学工科第三届毕业纪念刊》中,张铨找到了鲍勤士的一张年轻些的近照,证实了其身份。
随后,两位学者又找到了三位老师,副校长、教化学的胡季洪先生,数学老师*泰先生、高中训育主任兼本级级任导师陈桀夫先生,其中陈陈桀夫的近照在《毕业生纪念周刊》也找到了。“其他人身份还有待更多的影像资料确认。”两张老照片中都以复校纪念塔为背景
另一张老照片也是一张合影,遗憾的是,照片已经斑驳一片。最上方印着一行字“江苏省扬州中学还校纪念全体师生摄影卅五六六”,照片拍摄地应该在操场上,密密匝匝站着学生和老师,可以看出,最外面的几圈是穿着旗袍的女学生。离师生站队的地方不远,是几个零散的学生,站在旗杆处。周围的背景是口子楼、以及高低起伏树木。“师生们站的位置还是在纪念塔前面。”郑万钟惊喜地指着照片告诉记者。这正是第一张老照片中,56人合影背后那座清晰可见的纪念塔。“那是复校纪念塔,记录着扬州中学,在抗战期间沦陷和复兴的历史。”据介绍,抗战时期,扬州中学的学子星散四方,在祖国的大地上一度并存着扬州中学所办的五所学校,包括:扬州中学前校长周厚枢率领部分师生赴四川创办的国立第二中学、位于上海的江苏省立扬州中学本部、江苏省立扬州中学第二院、苏北乡间的江苏省立扬州中学苏北分校以及扬州城内的苏北公立扬州中学。抗战胜利后,流离各地的师生纷纷回到大汪边(今扬州中学、医院一带)母校,见到校园满目疮痍,倍感痛心。当时流散在扬州周边农村泰州、江都流浪办学的校长朱宗英,回来主持复校。“虽然当时经费紧张,大家都想到建一座复校纪念塔,立于口字楼前的交叉路口,表示‘我们回来了’!”
热心藏友再提供两张复校后校门、纪念塔照片
郑万钟和张铨都曾是扬州中学的老师,他们都曾见过当年建的复校纪念塔。据介绍,复校纪念塔比较简陋,是用白水泥砌就的。塔身下方前后,各有蓝色题词,方形印章布局,庄重大气。正面(东南向)篆书“还我好音”四字,左侧楷书“中华民国三十五年立”,右下署名“朱宗英”;背面隶书“圜桥观听”四字。题词由扬州书画名家陈含光书写。年,复校纪念塔位于十字路口学生必经之处,四面花木葱郁,建筑巍峨挺拔,看上去十分醒目。年,复校纪念塔重建并移至扬州中学花园中。
在记者求证两张扬州中学老照片时,意外得悉,扬州另一位热心的藏友也向本报提供了他所珍藏的两张扬州中学年初复校后的两张旧照片。一张是7人在扬州中学校门口的合影,另一张则是他们在复校纪念塔前的合影。合影中的纪念塔特别清晰,特别是纪念塔最上端的大小五盏灯,放大若干倍,可见其中细节。重建前的复校纪念塔,是欧式塔柱上有五只模样别致的灯罩,“原先的塔,顶部有一大灯,大灯周围有四盞小灯。塔的中部为球形。相比重建后的纪念塔高度可能更高些。塔柱为园柱体。”值得一提的是,那张有周厚枢与众人合影老照片照相纸上,有一枚虽破损但清楚的“梁园粉记,扬州教场碧罗春巷”的标识,而藏友提供的两张旧照上则印有“金都照相”的标识。“这些都是时代的标签,反映了抗战胜利后,一座学校、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开始复兴的缩影”两位学者表示。记者张庆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