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是汉朝延续和亲*策的背景下所致.汉武帝时虽然大兴兵刀出征西域,但是实际上对于来去如风的西域民族感到十分头痛.纯论战斗,虽然将匈奴阻挡在一定的范围外,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在历次的战斗中,损失了不少兵力与金钱,加上外戚势力抬头,到了汉元帝时,汉朝实际上已无单独远征的能力。故此,起自汉初就开始采用和亲*策,以求拢络西域有势力的国家.不过,虽名为公主和亲,实际上却很少真的派公主远嫁西域,武帝时期,为求拢络乌孙,就由刘氏宗室诸王中,选出郡主以公主的名义出嫁.最著名的就是江都王之女-刘细君与楚王之女-刘解忧,两位女性不但远嫁西域,甚至必须延续外族《子继父位,接收夫妻》的习俗,细君公主病逝于乌孙,解忧公主后回归汉朝时已是70高龄,为当时的和平贡献极大.
但是到了汉宣帝时期,不只汉朝开始衰弱,匈奴也不例外.此时的匈奴单于为呼韩邪,但是他即位后不久,匈奴就分裂成南北两个地区,共有5个单于相互征战,呼韩邪单于战斗不敌,率众请附汉朝,汉朝正希望匈奴分裂,至少也要让亲汉朝的单于掌握大权,因此派兵送粮给呼韩邪单于稳定局势.宣帝死后,元帝即位,碰上北匈奴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杀害汉朝于当地的使节,元帝派兵与南匈奴呼韩邪单于以及西域各国联*,打败了郅支单于,使得呼韩邪单于掌握了整个匈奴部,呼韩邪率众入朝敬拜,希望汉朝能够赐与公主结亲,以求两国永久之好.元帝当然也希望不要妄起兵灾,更乐得匈奴成为汉朝北方的盟国.因此同意了呼韩邪单于的请求.但是此时的匈奴已不再是武帝时强大难敌的匈奴了,因此连选派宗室郡主都不愿意,就干脆在后宫宫女中,个普通的,口称是公主去和亲就行了.才会因此选出王昭君(也有一说是王昭君自愿和亲).
那王昭君的贡献如何呢?她确实没能像唐朝文成公主和亲吐番一样教化当地,毕竟她只是个民间出身的普通女性,在教育程度上难与公主郡主比拟.但是呼韩邪一生作为汉朝北方有力的屏障则却为事实.呼韩邪死后,王昭君从胡俗再嫁给呼韩邪的儿子(为大阏氏所生),在王昭君的和亲生涯中,匈奴从不曾进犯长城一次.因此王昭君对于和平的贡献不容抹灭.
那王昭君的和亲对她本人来说是个悲剧吗?其实也未必尽然.汉朝的外戚动乱十分严重,外戚要掌权,最重要的就是要嫁入后宫的女儿争气,能获宠甚至生下皇太子,才能掌握权力.因此后宫女性的争夺战,恐怖血腥地难以想像.试想以王昭君一介民女,能斗得过那些高门贵女及宫廷阴谋吗?一旦年老色衰,幸运的话,就在冷宫终老,不幸的话,就葬送在后宫*域中,甚至祸及亲族.
但是,她出嫁和亲,在匈奴被封为[胡阏氏],属于皇后皇贵妃的等级,而且是以汉朝公主的身分嫁过去的,尊贵不可言.从细君与解忧公主的经历来看,西域贵族对于汉朝所嫁过去的公主,是十分敬爱尊重的.而由东汉末年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的描述来看.也许一开始是不习惯不快乐的,但是习惯后,既不用花心机争宠,匈奴的妻妾也不像汉朝后宫佳丽三千那样夸张,在大草原上的生活又比在后宫自由的太多.王昭君和亲后又活了六十多年,在下认为,除了免不了思乡之情外(这点在后宫也差不多),其实昭君出塞反而是让她的人生活的更快乐,更有意义,远比在后宫当个得宠的宫女缤妃要好(看看汉朝的后妃有几个有好下场的就知道了).
喜欢记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