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扬夏氏族漕序》云:“吾族自大禹明德天下,国号夏厥后,以国为姓,郡名会稽。”
这是说,夏姓,是华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乃夏禹之后人。因“禹墓祀于会稽”,故郡望会稽。“千余年不绝”,“夏氏之著于大江南北者尤盛”。
维扬这一支夏氏,“其先祖机公,佐明灭陈寇有功,褒封武略,赐地祁沙”(嘉庆八年《夏氏重修族谱序》)。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时,夏氏先祖夏机公,曾为枢密副使,跟随太祖南征北战。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在鄱阳湖水域与陈友谅进行了一次战略决战,决战以朱元璋完胜告终。这次决战,不仅被视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的水战,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继赤壁之战后又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为朱元璋的明王朝统一江南奠定了基础。在这次决战中,“铭功大常者五,六人,武略将*夏机,其一也”。(康熙廿九年《重修族谱序》)夏机公被封为武略将*后,分发贵州任职。年迈乞归,便在洪武帝所赐之地-广陵祁沙筑室而居。
又据嘉庆八年《夏氏重修族谱序》载:机公居广陵祁沙后,“长子寅袭世职”,“寅卒,子安袭。远宦四方,因官寄籍,遂为贵州威清一派”。“四子涼公后原吉,原富公”,后“迁入湖广长沙府之湘阴家焉”,“则有湖广一派,一时勲名世籍,彰彰可考”。“其次子矩,三子鼎,五子温,六子敬,七子宁,此五公世守祁沙,迨后子孙遂以江洲日盛,分东南西北中五支分派”。而机公之弟“相公守御吉安,后世乐居其地,为洪都一派”。这就是说,机公一族后代,又分为贵州威清一派,湖广湘阴一派,洪都吉安一派,广陵江洲一派。
夏氏广陵江洲一派中,“其有族有谱,创于十世孙焕章南畴公纂成”(康熙廿九年《夏氏重修族谱序》)又据乾隆卅年《重修家谱律祠序》:“夏氏有家庙在丁家洲,合族之祠也”,“但因有隔江之阻,远近不等,难以齐焉,故散为各洲承祭”。而“永新洲家庙”“后遭江水坍没之变,夏姓散居四方”。这一支夏姓,又“若常熟,若和洲,若京江,曲塘等处,乐土而居,纷纷不一”。“南新洲有祭田数十亩”,又公议“买房地基”,费时二载,“众皆同心协力,祠与谱始得成矣”。再据光绪十八年《夏氏族谱序》:家祠后又迁于*家圩,并于光绪十五年重建。
维扬夏氏一族认为:“族中有显名增辉者,族长宗子俱有荣焉,族中有败伦伤化污辱祖宗者,族长宗子不能辞其责也”,指出:“然欲使人戒勉驱不归正者,必定家法以为警焉。族中有不孝不悌以及凶殴盗窃之类,俱应集祠议责议罚,期其平允,无得恂情”。因而,族谱中明确以“耕读传家,名彰四野”为族训,制定了正族条规八条,以敬效尤。(殷泽利朱毓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