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花巷
为期三天的高考牵动了无数考生和家长的心,高考结束,学子们企盼的便是取得好成绩,能够高中,上名牌重点大学。
今天,我们来聊聊扬州城里一些与古代科考有关的地名。这些老地名里,记录下读书人考学、求学的历史,藏着一组组“高考”密码,记者昨天进行了探访。
扬州有个状元巷
状元就读的书院仍在
科举考试中殿试第一称状元。据考证,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科考的榜数为榜,共产生了多名状元。扬州人文荟萃,历代出过不少科举精英,状元巷、探花巷的大名由此而来。
扬州的状元巷在哪儿?在渡江路83号与81号“南方美业”中间,有一条巷道一直向西延伸,巷口悬挂着“状元巷”的地名牌。沿着巷道走进去发现,状元巷的巷道并不是一直延伸向前,整个巷道分布像迷宫一样,有些支巷还不通。虽然巷道曲折,但此巷名头不小,因清代状元洪莹居住在巷内而得名。
洪莹(-),字宾华,号铃庵,嘉庆己巳科()状元。洪莹的父亲洪恒裕,原籍安徽歙县洪村,在扬州经营盐业。洪莹曾经借读于梅花书院,在本家名师洪梧的悉心栽培下,洪莹学业大进。嘉庆十四年(),嘉庆皇帝五十大寿,特设恩科取士,洪莹一举夺魁。
洪莹居住的是哪一处住房,目前难以确认。但洪莹就读的梅花书院,如今却依然可见。梅花书院始建于雍正十二年(),由盐商马曰琯出资在梅花岭修建。书院延请耆宿名儒任教,培养出许多栋梁之才,其中包括名噪一时的扬州洪状元。咸丰兵燹,书院遭破坏,同治七年(),书院在城内左卫街(今广陵路)重建,书法家吴让之题“梅花书院”。
这段文昌路不简单
宋代曾出过三名状元
扬州还有一个“三元巷”,如今已经变身宽阔的文昌路。在名城解读牌上,记载着“三元巷”的故事。
文昌阁到仁丰里这一段的文昌路,以前叫“三元巷”,后来扩建道路改名“三元路”(文昌阁到国庆路)。随着城市发展,这段道路成为扬州城市主干道文昌路的一小部分。记者看到,虽然文昌阁东部的文昌路变得宽阔平坦,但像邮*局、萃园、老市*府、谢公祠古银杏树等一些历史建筑和遗迹依然清晰可见。
扬州的三元巷因何而得名呢?明嘉靖四年(),扬州知府易瓒为昌明圣学、宏开文运,将原文津坊改称状元坊,纪念宋代三位扬州籍状元,并镌刻其官讳于碑额上。他们是吕溱、王昴和李易。
吕溱,字济叔,宋仁宗时状元,曾先后出知徐、楚、舒和杭州。后起复为龙图阁直学士,兼知开封府尹,才识过人,不阿权贵,辩讼立断,豪猾敛迹,民间以之与包拯齐名,被称为“吕龙图”。
王昴[mǎo],少以文学知名,宋徽宗时状元。官起居舍人、秘书少监。将御府书籍分经、史、子、集四类,委官校对,据以印行。这一图书分类方法,长期为后世沿用。
李易,字顺之。宋高宗建炎二年()在扬州钦点的状元,授江阴*判官。建炎三年,兀术渡江犯江阴,他与守臣胡纺协力坚守,兀术撤围,城得保全,为世所称。
扬州还有个探花巷
清康熙武探花居此得名
在扬州老城区,不仅有以状元命名的街巷,还有一条探花巷。
扬州的探花巷在哪儿?在国庆路市*府东大院北门对面,记者找到了探花巷。探花巷是一条东西向的巷道,宽度1米多。从探花巷巷口向东行进一小段,便变得开阔起来。南侧民居的墙上,悬挂着一块巷子的解读牌:“探花巷西起国庆路,东至沙锅井巷。相传,清康熙丁丑年(),武探花胡琨(扬州人)曾寓居此巷,故名。”
如今,巷子里已不见了探花府,只有寻常人家,巷南有市级文保单位晚清诸姓盐商住宅。探花巷连通着沙锅井,这口井始建年代不详,年时有记载,由于井形似沙锅,得名沙锅井。
在扬州老城区内,还有众多与旧时科举有关的街巷和文物建筑,如扬州市中心的文昌阁,为文庙建筑的一部分,过去祀奉文昌帝君,以资宏开文运、昌明圣学。汶河北路上的四望亭,又称魁星阁,取“奎主文昌”之意,为江都县学的辅助建筑。
记者张孔生文/图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