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山木》里讲了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有一天,庄子带着学生们到山上游玩,远远看到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树下有一群匠人正在乘凉。庄子走过去问:“你们准备砍这棵树吗?”匠人笑着摆摆手说:“这树什么用也没有,砍了也是白费功夫。”庄子回头对弟子们说:“你们看,这棵树什么用都没有,这就是它能够百年长青的原因。”
庄子带着学生们下山时,天已经黑了。一行人来到友人庄园投宿,这位友人非常好客,吩咐童仆杀鹅招待客人。童仆问:“两只鹅,一只喜欢叫,另一只不喜欢叫,杀哪只好呢?”主人笑着说:“杀那只不喜欢叫的。喜欢叫的这只能够防贼,留着吧。”
第二天,学生问庄子:“树因为没用而免于斧砍,鹅却因为没用被杀,有用和没用,老师觉得哪个更好呢?”
庄子笑着说:“有用也要被杀,没用也要被杀,那我只好站在两者中间了。有用的人看我没用,没用的人看我有用,这样活着实在太累了!只有背生双翼,逃出有用和无用的范畴,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庄子的这段话看似非常玄奥,其实背后的道理非常简单:
世上一切事物,都要讲辩证法,关键问题不是有用或者无用,而是什么时候有用,什么时候无用。
再深一层讲,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应该懂得一个道理:
什么时候应该表现的有用,什么时候应该表现的没用。对于很多人来说,有用往往意味着威胁。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从《周易》中找到。
乾卦是《周易》的第一卦,代表着万物的开端,世界的起源,乾卦的第一爻就是:潜龙勿用。
按照人生阶段来讲,第一爻代表的正是人生和事业的起步阶段,就像潜伏在深潭中的巨龙一样。这时实力不够,只能蛰伏起来,伺机而动,不可锋芒太露。
古往今来,凡是懂这个道理的人都获得了大成就。
隋朝末年,隋炀帝横征暴敛,天下大乱,各地揭竿而起,都想在这场乱世逐鹿中获得胜利,成为九五至尊,走向人生巅峰。
根据史料记载,从年到年,短短四年时间,共有起义军一百余支,参与人数超过百万。经过打压和扑杀,最终,这些起义军汇成三股力量:
雄踞河南,大名鼎鼎的瓦岗军;地处河北,实力雄厚的窦建德军;最后一支是江淮的杜伏威军。
这些起义军中,不乏能征善战的猛将,也不乏聪明绝顶的谋士,可惜,最终夺取江山的,却是起步最晚的李渊,其他人都以失败告终,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李渊明白一个道理,要想获得最终的胜利,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在这些条件没有成熟之前,起义的结局只有死路一条。
第一,隋炀帝虽然暴戾,却能征善战,也没有失去对全局的控制,这是天时不到。
第二,李渊任太原留守,背靠突厥,肩负重任,进可攻,退可守,这是地利。
第三,年,李渊率军抵御突厥,捷报频传,获得了隋炀帝的信任;年,就在各地起义军闹得天下大乱时,李渊还在镇守太原,抵御突厥,镇压农民起义。不过,这时的李渊,早已开始暗中扩充自己的队伍,这是人和。
在一切条件成熟之后,李渊以“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为名义,起兵伐隋。此时,隋炀帝尚在江都(扬州),王世充与瓦岗军激战正酣,全都无暇西顾,李渊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取了长安,获得了这场逐鹿战争的胜利。
从结果来看,李渊七月誓师,十一月就占领长安,前后不过五个月的时间,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不过,这场胜利的背后,是李渊的运筹帷幄,韬光养晦。
他深知一个道理:枪打出头鸟,实力不够时,必须暗中积蓄力量,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公元年,李氏贵族李浑因谋反(诬告)被隋炀帝赐死,随后,皇帝的目光又落到了手握重兵的李渊身上,欲除之而后快。李渊很快就感受到了皇帝的猜忌。于是,他每日酗酒,出入青楼,经常收集大量珍贵的古玩和财宝送给隋炀帝,最终得以保全性命。
当时的隋炀帝怎么能够想到,李渊这些都是做给他看的呢?
所以,真正聪明的人,都应该懂得一个道理: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眼中的你是谁。
其实,《周易》真正的作用并不是占卜,而是藏在卦背后的大道,只有真正参透了这些道理,才算真正懂得了周易。
下面这本《周易》的内容比较齐全,还加入了很多卦图,需要的朋友请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