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隋炀帝 [复制链接]

1#

#历史##中国古代历史#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一直以来,隋炀帝耗费国力,开凿的隋唐大运河就被认为是隋朝的亡国之因。

而说到隋炀帝开凿隋唐大运河背后的原因,那被说得更是上不了台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凿隋唐大运河呢?

有两个流传最广的解释:一个是说隋炀帝要游江都,另一个是挖王气,那这两个解释,都是出自唐朝时期的畅销小说《炀帝开河记》,根据小说的描述,隋炀帝有一次看到一副《广陵图》,就被画上的景色深深吸引,于是他想起了自己曾在扬州的快活日子,立马决定坐大船走水路巡幸扬州。

然而,当时去扬州的水路要经过水流湍急的孟津,有安全隐患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啊,小说里隋炀帝的小舅子萧皇后的弟弟萧怀静就提议:

最近有个术士说河南商丘一带有王气,陛下不如挖一条人工水路,从黄河一直挖到淮河,这样不仅可以直达扬州,还能再经过商丘的时候把那里的王气给挖断,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隋炀帝听后,觉得太有道理了,于是立马下令执行,这才有了名动千古的隋唐大运河。

当然了,这都是炀帝开河记这本小说里描绘的不足为信,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也绝不是去扬州吃喝玩儿乐这么简单。

实际上,隋唐大运河不单单是连接了洛阳和扬州,更是北达涿郡,南到余杭,他是一个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接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的大型水利工程,它跨越了中国大地十多个维度,全长公里,是规模浩大古代最长的人工运河。

这条贯穿南北,沟通东西的隋唐大运河是隋炀帝分三段完成的。

一段就是我们熟知的沟通黄河和淮河,连接洛阳到扬州的通济渠和邗沟。

隋炀帝开凿这条运河的目的确实是为了下扬州,但绝不是小说演义中所说的浔江督挖王气。我们知道隋朝是由西边的北周,东边的北齐和南边的陈朝三部分构成的,虽文帝杨坚虽然用武力将它们整合在一起,但作为被征服地区的东边和南边,一直都不太稳定,甚至在开皇十年,南方出现了大规模的叛乱。

隋炀帝杨广当年作为晋王亲自参与平叛,并且为了稳定江南,坐镇扬州十年,为此他还学会了吴侬软语,加之啊,隋炀帝的萧皇后也是南方人,所以呢,隋炀帝对南方。有着很深的了解和感情,他知道从北方运冰到南方的艰难,也知道江南经济对全国的重要性,更知道引进江南人才的迫切性。

而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一条贯穿南北的人工水路将它们连接起来。

因此,隋炀帝在称帝不到一年的时间,也就是公元年的三月,立马下令开凿通济渠和邗沟。在隋炀帝开凿完通济渠和韩沟的第四年,也就是公元年,沟通海河、黄河的永济渠工程就上马了,那这一段运河称为隋唐运河的北运河,可以从东郡洛阳直达北方的涿郡,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隋炀帝开凿这段运河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攻打高勾骊。

因为就在一年前,也就是公元年,隋炀帝北巡草原,在突厥可汗的牙帐里碰见了高勾骊的使者。他担心高高离合突厥勾结起来对隋朝不利,于是,动了征服高句丽的念头。

涿郡自古就是用兵东北的军事重镇,把这里作为征服高勾骊的后方基地再合适不过了。而永济渠的开通,则可以把洛阳的粮食很方便地运送到涿郡,保障高句丽前线的粮草不济。

公元年,隋炀帝完成北巡西狩的工作后,将目光投向了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为了进一步开发江南,于是一条沟通扬州和余杭的江南和工程启动了。

三吴地区自此进入隋唐大运河辐射的范围。

那就这样,前后经过六年时间,分三段努力,一条长公里,沟通五大水系,辐射东西南三方位的庞大工程终于竣工。

北方的野蛮精悍和南方的温文儒雅由此交汇贯通。

隋唐大运河是人类在近代以前开凿的最长运河,甚至比后来的京杭运河还多出了多公里。甚至到了公元年的安史之乱后,唐朝依靠这条运河输送来的财富,又支撑延续了多年的国祚。

清明上河图中热闹的北宋,也正是依靠这条运河,走向了繁荣,甚至呢,有些河段直到今天继续通航。

然而,当时的隋朝百姓却因为这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开凿通济渠,隋炀帝依次征发了百余万男丁,永济渠的开凿使用的壮丁更是达到了多万以上。

后来男丁不够用了,居然让妇女服役,这种超负荷的劳动使得数万百姓死于合到多少家庭,妻离子散。

可以说,这是一条由鲜血浇灌和尸骨堆积起来的工程。

多年后,唐朝诗人白居易站在岁月沧桑的河堤之上,望着两岸郁郁葱葱的柳树,不禁感慨万千:海内财力此时竭,舟中歌笑何日休?

一项伟大的工程,如果不能惠及当时的百姓,一个雄心勃勃的帝王,如果不能体恤自己的臣民。一个高歌猛进的王朝,如果不能等一等他步履蹒跚的子民,那么它所迎来的只能是身死国灭的下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