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
在隋炀帝刚继位的同年,也就是仁寿四年,十一月初三,隋炀帝就开始修建壕沟,也就是大运河前身了。
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东都也同时开始营建了。
东都洛阳
到了大业二年,东都正式建成了。
大业四年,大运河最后一道工程永济渠开工。
隋朝大运河
大业五年,初三,炀帝命令西魏、北周,两朝官员不能享受荫庇子孙承袭官爵的待遇。
其实隋炀帝这些政策,就是为了给自己在大业三年,颁布的科举制度开路。
以隋炀帝当时想法,肯定是觉得自己的核心统治阶层(西魏以来八柱国)在隋朝的世家大族中,已经占据了绝对的实力,其它世家大族对自己威胁已经不大了,正好是该它们给那些有才能的平民子弟让位的时候了。
不然以当时官职,几乎全被这些世家大族垄断的情况,自己科举制度如何实施?那些平民子弟如何还能依靠科举制度当官呢?
所以隋炀帝这个政策一出来,直接就把东汉以来,到北周曾经为官,除西魏八柱国以外的世家大族,全部得罪了个遍。
毕竟我们都知道,世家大族在北魏、北周、隋朝时期都是根深蒂固的,并非只有西魏以来八柱国。
隋炀帝突然把它们官职爵位全部撤了,它们自然会心生不满了。
当隋炀帝在第一次讨伐高丽失败后,这些世家大族中的一部分胆大之人,看到隋朝统治的虚弱,趁机纷纷在各地组织流寇闹事了。
隋炀帝本来早就想打压这些世家大族了,自然也不可能因为它们闹事,就撤销自己之前的诏令了。
毕竟这些作乱世家大族都是各地根深蒂固的大族,而且还与朝中官员都有勾连。
导致隋炀帝根本就没办法征讨它们,也只能借继续征讨高丽,希望以此来转移内部矛盾了。
但是在征讨高丽途中,这些作乱的世家大族鼓动了当时礼部尚书,身居高位的杨玄感,与它们一起作乱。
这一下子,自然打乱了隋炀帝转移内部矛盾的计划了,只得撤军回来讨伐杨玄感。
但是经过杨玄感之乱,那些一直在观望杨玄感等人作乱的世家大族,也发现了隋朝弱点,就是隋炀帝根本就没有办法讨伐它们。
所以这些人也纷纷组织流寇,起事作乱。
隋炀帝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是没有办法了,所以也只能借希望于最后一次讨伐高丽,能最终转移内部矛盾。
可惜事与愿违,隋炀帝这次征讨高丽虽然成功了,但是国内更加乱成了一锅粥。
无奈之下的隋炀帝,只得去往江都,希望借助江东的财富,稳固隋朝的统治。
但是现在隋朝已经积重难返,而且江都偏居一隅,更加难以遥控两京之地。
最终隋炀帝也是被部下杀死在江都宫,隋朝因此而亡。
隋炀帝虽然继位前四年,征调了大量民夫,修建各种工程,但是隋炀帝大业五年人口可是依然有九百万户左右,这可是在一系列大工程(大运河、长城、洛阳)基本完工之后的人口统计。
反而到了唐太宗贞观十五年,人口却只有三百万户。
而且据《隋书》记载,隋炀帝每征民工,皆免当地赋税,而且有过好几次大赦天下之事。
所以隋朝灭亡并非隋炀帝横征暴虐,实则是因为隋炀帝为了推行科举制度,得罪了世代享受官爵承袭的那些世家大族,最终这些世家大族群起而反之,才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我们从隋末群雄也可以看出,窦建德、李密、王世充、李渊等人,哪一个不是当时世家大族出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