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家中老人为什么称睡觉为上苏州扬 [复制链接]

1#
在江都,不少老人与儿孙们谈起家族史时,都会说祖上是从苏州阊门迁来的。晚上睡觉也不直说是睡觉,而是说“上苏州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和元末明初两次移民有关。在元朝末年,各路起义大军风起云涌,江淮之间成了群雄角逐的战场。尤其是在至正十三年()泰州人张士诚率盐民起义,到至正二十三年()就自立为吴王,定都平江(今苏州),成了朱元璋起义队伍的劲敌。由于江南苏,杭,松,嘉,湖五府民众的支持,以至朱元璋攻城十余月,百计不能下。在朱元璋最终建立“洪武”政权后,一方面,为了迅速恢复由于战乱造成的江淮地区人少地多,经济萧条的状况,一方面,也是为了惩治曾激烈抵抗自己的吴王旧部与五府民众,曾将数十万百姓强行遣散到江北维扬等地安置。吴王张士诚后来,由于燕王朱棣不满朱元璋传位于长孙朱允炆(建文帝),于建文元年()发动了“靖难之役”,挥师南下,在江淮间经过几场大战,终于战败南军,于建文四年()攻占应天(南京),即皇帝位,定都北京,年号永乐。为了尽快恢复战争创伤,亦曾再次从江南移民江淮。然而,这两次大规模的移民,寻诸史志典籍,却少有记载。即使正史上,至今也难寻直接印记。年代久远后,就变得更加迷离朴朔,只剩下传说了。自然,传说,也算是一种口述历史,透过迷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某些历史真实。可是,当我们打开江淮地区不少家族的族谱后,真相终于大白了!朱元璋董恂在《还读我书室老人手订年谱》开篇就写道:“先世于前明洪武间自苏州还迁扬州府江都之邵伯镇”。在由他编纂的《甘棠小志》中也记曰:“闻洪武初,张士诚乱后,里甲衰耗,于吴下抽丁实之”。江都中闸乔家巷乔氏族谱亦载:“公世居苏州阊门,因明洪武初,兵贼蜂起,避匪北渡。适见邗江之东,白沙之南……逐筑室居焉,名其地曰乔家巷”。燕王朱棣江都嘶马祁家坂祁氏族谱也记曰:“长于明初,……叠遭兵燹之艰,由阊门北渡,屡受风霜之苦,向邗水以东迁,宅临嘶马,居近白沙……名其地曰祁家坂焉”。江都浦头吉氏族谱亦云:“至明太祖扫清区夏,定鼎金陵,迁苏民以实维扬,而吉熙公遂肇基焉”。而据嘶马栾氏族谱:“时值明初,洪武晏驾,长孙建文嗣统。燕王永乐兴师南征,此地为用武之地,人语马嘶,生民寥落,继至永乐定鼎北平,招来江南人民垦田江北,始祖由苏迁泰兴”。苏州阊门维扬江都李氏族谱曰:“维扬江都李氏的始迁祖为李良才……-世居姑苏,生性淡泊,隐居不仕。后因燕王兵乱,举家迁至邗东大桥镇西北曹王庙”。江都曹氏族谱亦记:“先祖文华公,明永乐间,自苏州阊门,渡江而避,占籍而居。因姓以名,曰曹家埭”。等等。从上述这些家谱中可以看到,虽然有的记载明朗,有的说法隐晦,有的有意规避,但明初发生的两次大规模从江南至江淮的移民,却是抺杀不了的事实。这里,又出现了另一个疑问:既然是江南五府民众移居江淮,为什么却是众口一词地说,都是从苏州阊门而来呢?这是因为,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自然需要集中被迁之民。苏州,地处京杭运河畔,阊门,是苏州八门之一,西行不远,又有象寒山寺这样的大寺院好几座,可以临时接待,安置众多的过境移民。所以,苏州,是从水路去江北的最佳地点,阊门,也就成了移民的集中之地,与离开故乡的最后一站。这些,就被家族的先祖们深深地刻印在脑海里代代相传,成了他们传给后代的唯一重要信息。苏州阊门,也就成了这些家族后代记忆中关于祖先来路的重要载体。而由于政治,经济,交通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些移民的后代,一代又一代,从此再也没有能回到自己的故乡,为了排遣对故乡的思念,聊解思乡之情,那就只有梦回故乡了!这就是这些移民人家说睡觉为“上苏州”的原因,并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朱毓麒)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