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隋炀帝,颇具争议的帝王之一,他是怎样体现 [复制链接]

1#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颇具争议的封建帝王之一,在人们的传统认识当中,他是一个暴君,荒淫无道,直接导致了隋王朝的灭亡。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隋炀帝的一生当中对江南地区表现出了格外的重视与喜爱。杨广即位后开创科举,开凿运河,营建江都,重用江南人才,努力消除南北文化差异的诸多措施,大大加速了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对江南地区的繁荣起到了重用作用。隋炀帝从他率领隋军灭陈开始时就注意对原来带有“关中本位”色彩的高压政策进行不断的调整,积极广泛的吸纳江南人才,如会稽余姚人虞绰“及陈亡,晋王广引为学士”;杨广在秦王俊死后,对吴郡人潘徽“复引为扬州博士,令与诸儒撰《江都集礼》一部”;丹阳人诸葛颍八岁时就有了名气,杨广引为参军事,转记室;会稽人虞世基、虞世南兄弟,更是才华横溢,被当时人称作“方之二陆”,也先后被杨广招致麾下。琅琊人王眘、王胄兄弟也被杨广引为学士。《隋书·柳辩传》记载“王(杨广)好文雅,招引才学之士诸葛颍、虞世南、王胄、朱玚等百余人以充学士”,这些人多是文帝朝入仕或升迁不如意的江南人士。仁寿四年(年),隋炀帝继位,江南士人的政治命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隋炀帝再一次打破了“关中本位”的束缚,大胆重用江南人士,并且废除了北魏、北周官爵门荫后代的旧制:“魏、周官不得为荫”,还“一再下诏选拔新锐官僚,从年龄、地域、阶层等方面改革官僚队伍的构成。”杨广较早的受到南朝文化的影响,《周书·庾信传》记载:“世宗、高祖并雅好文学,信特蒙恩礼。至于赵、滕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群公碑志,多相请托。唯王褒与信相埒,自余文人,莫有逮者。”杨广作为关陇贵族,自然受到了南朝亡人庾信、王褒为代表的江左文化的熏陶。又据《隋书·柳辩传》:“初,王属文,为庾信体。及见柳辩后,文体遂变。”杨广成年后聘娶了梁昭明太子萧统的玄孙女萧氏为妃,杨广即位后又立萧氏为皇后,《隋书·后妃传》载萧氏“性婉顺,智识,好学解属文,颇知占侯。高祖大善之,帝甚宠敬焉……帝每游幸,后未尝不随从。”隋文帝杨坚晚年对儒家学说显得很不信任,他以“国学胄子垂将千数,州县诸生,咸亦不少。徒有名录,空度岁时,未有德为代范,才任国用,良田设学之理,多而未精”为借口,下诏“太学、四门及州县学并废”。阻碍了教育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隋文帝对江南文化更是采取了敌视的态度,妄图通过“无长幼悉诵五教”来规范江南地区的社会文化风俗。这种做法只是加剧了江南地区的不稳定。为了培养和选拔人才,巩固隋朝政权的稳固,更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隋炀帝在大业二年(年)“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杜佑在《通典·选举典》中提到:“炀帝始建进士科”,刘肃在《大唐新语》中记载隋炀帝:“改置明(经)进(士)二科”,由隋文帝倡导的科举最终被隋炀帝正式给确立了下来。对于科举制的含义,诸多历史学者所下的定义不尽相同,庄昭先生在年将科举制定义为:“科举制度,是一种朝廷开设不同的科目,应试者于一定时间内投牒自进于州郡,州郡(或学馆)按所试才学之优劣,择其优者贡于朝廷,朝廷复又公开考试,并按所试才学之优劣,而决定选取或黜落的选用人才的制度。”这项定义汇集了邓嗣禹、俞大纲、陈东原、韩国磐、何忠礼等著名学者的观点。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几百年的分裂割据,佛教、道教有了新的发展,并且南方、北方的宗教文化还显示出明显的差异,在隋朝的南北统一的历史背景下,加上隋炀帝对佛、道都很重视,为适应南北宗教文化融合和巩固统一的需要,杨广还努力改变隋文帝歧视江南宗教的政策,在江都设立了尊重佛教、道教的四道场,即佛教的慧日道场、法云道场和道教的玉清玄坛、金洞玄坛。还聘请了原陈朝的高僧智吉藏和著名的道士徐则、王远知等来扬州主持法事。杨广在江都设立的四道场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宗教中心,它们能够跟隋文帝在北方设立的大兴善寺和玄都观相媲美。南北方的佛教,道教加快了发展与融合的步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