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江都区救助管理站救助,让弱有所扶更温馨 [复制链接]

1#

滞留人员的“避风港”

作为特殊的窗口服务单位,区救助管理站全天24小时不打烊,全年天都“营业”。去年8月,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区救助管理站把服务好滞留人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救助管理站站长赵文喜直接将工位搬到滞江人员临时安置点。一个多月,他没有回过一趟家,没有睡过一次安稳觉,吃住全在安置点,全心全意扑在工作上。为每位求助人量身定制救助方案、安排滞留人员入住安置点、保证生活物资……赵文喜以身作则、冲锋在前,恪尽职守、坚守一线,给予求助人员无微不至的关怀。

关怀疫情期间滞留人员

去年7月,10多岁的小陈独自一人从老家海安到江都参加减肥夏令营活动,因疫情被困江都。他不愿在夏令营留宿,流落街头。可是吃住成了难题,小陈向区救助管理站求助。赵文喜接到求助电话后,立即带人前往现场,征得小陈父母同意后,按照程序将小陈安置下来。站内工作人员贴心按照他的口味为他准备饮食,还邀请心理咨询师为他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缓解他的焦虑心情。等江都各大交通卡口放开后,站内工作人员一路“保姆式”护送,将小陈安全送回父亲身边。

疫情防控期间,站内工作人员在巡查中发现,不少司机滞留在交通卡口,工作人员便为他们送去食品和日常用品,直到交通恢复正常。有名司机师傅感激不已:“救助站真是雪中送炭,贴心又暖心!”

受助群众赠送锦旗

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

特殊群体的“中转站”

家,对一个普通人来说,是亲近、熟悉的触手可及的地方,而对那些生活无着落、临时遇到困难的人来说,家,很遥远。因为有了区救助管理站的努力,一个又一个特殊对象得以回家与亲人团聚。

去年,在江都的18岁云南少女清清误服了农药。清清身世可怜,亲生父母以及养父母都早已过世,唯一的哥哥也无法赶到江都。帮助病愈之后的清清顺利返乡,成为摆在江都人医和救助管理站面前的一道考题。区救助管理站与清清户籍当地的民政部门沟通,共同协商救助返乡方案。工作人员还联系到清清在江都的朋友,希望能陪同清清一起踏上返乡之路,并承诺支付其交通、食宿等所有费用。最终,清清和她的朋友从扬泰机场出发,抵达昆明,再转乘高铁回到云南,清清终于顺利和哥哥相聚。

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帮智障的流浪者磊磊寻亲;帮南京务工女子一家团聚……从年至今,区救助管理站共救助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人次,其中护送省内流浪乞讨人员返乡42人次,站外救助人次(包含临时救助人员);帮助9名长期滞留人员安置落户,并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让他们有了合法身份,成为“新江都人”。

为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救助

救助升级“类家庭”

年,区救助管理站升级打造“类家庭”救助环境,为流浪人员提供临时的家,让他们洗上热水澡、吃口热乎饭、睡个安稳觉。

“救助环境温馨,救助服务暖心。”赵文喜介绍,区救助管理站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组织长期驻站,为社会救助提供亲情式服务;成立警务室,联合公安部门加大寻亲力度,通过采集DNA数据、信息比对,争取让流浪乞讨人员早日回家。

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区救助管理站救助模式由单一化升级为多元化,从城区延伸至基层。目前,城区22个社区、25个福彩投注站都设置了临时救助点。今年,我区4个镇拟筹建社会救助工作站,集临时救助、未成年人保护和流浪乞讨等三类救助于一体,实现“三站合一”,让有需要的特殊群体实现就近救助。

来源:扬州市江都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通讯员王烨融媒记者周圆从鑫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