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宗元鼎之母及其训子诗扬州江都吴桥镇谢桥 [复制链接]

1#
消除皮肤白癜风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78933.html
宗元鼎之母陈氏,乃江都人氏,为明末清初女诗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陈氏虽为女流,但聪慧好学,自幼受家风熏陶和文风涵育,不仅博通古文,且工于韵语,尤其是对名家诗句熟稔,是地方上的一名才女,曾作《集五经句》40首,《集陶诗》10首,《集杜诗》40首,另有《史论》10篇。阮元在其编撰的《淮海英灵集》中,收有陈氏的《训元鼎》诗三首之三。其全诗为:“我父忠烈,汝祖贤臣,同榜好学,卓越群伦。汝须奋力,继起后尘,经书大全,贵得其真。我归宦门,依然贫约,不事罗纨,甘于藜藿。虽有南亩,瘠土荒薄,小子勉之,砚田耕作。昔闻孟母,教子三迁,输也感之,终成大贤。汝今十岁,倏忽童年,少壮不学,长何可传。”在陈氏《训元鼎》诗的背后,掩藏着宗、陈二大家族的故事。陈氏,乃胶州知州陈辅尧之女。陈辅尧,字九室,江都人,于明万历十六年()举于乡,谒选长宁令。数月,邑大治,调善县,声望益著,考以廉为天下第一,入觐,授胶州令。胶州濒海多盗,他宽严并济,民皆帖服。有馈山茧丝绸者,他坚辞不能,于是受而悬之官衙,刹住行贿之风,以“山茧悬梁”流传于史。后迁永平(河北卢龙一带)同知。天启元年(),他奉命运送发放军饷到关外。在沈阳时,正值努尔哈赤率后金部以攻陷,知州段展就义。周围官员都说陈辅尧乃转饷之臣,无守土之责,纷纷劝其逃离。但陈辅尧不为所动,正色反问曰:“孰非封疆臣?吾理刍马,即吾之封疆也!”他向着京城方向跪拜后,自刎献身。后来,朝廷谥以“忠烈”,以当地愍忠祠内配祀陈辅尧、段展两人,陈之家乡扬州亦在双忠祠内祀祭他。这便是宗母陈氏诗中“我父忠烈”之真相。而宗元鼎家族,乃东京留守宗泽后裔,系世代贤臣。其从祖是写《报刘一丈书》、世称“嘉靖七子”之一的宗臣,官至刑部主事;祖父宗名世,明万历十六年()通过乡试,次年取得进士资格,官至工部主事;父亲宗万邦,为大学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官宦、诗文之家,在万历三十八年()却发生了一件斯文扫地、震惊地方的“弟子鸩师案”,由于塾师管教太严,宗家子弟宗孙达竟将其师毒死。(见《江都史话》之《明代江都东原弟子鸩师案》)。此案一拖15年之久悬而未决,宗家家道也因此而迅速中落了。由于陈辅尧与宗万邦系同乡、同年、同科,两家便结下儿女姻亲。当陈氏嫁进宗家时,其家计已然拮据,仅靠些许薄田维持,少耕为食,陈氏也只能“不事罗纨,甘于藜藿”了。但是,贫困尚可克服,而真正的考验是如何不因宗孙达鸩师之事而败坏门风,这是引起宗氏家族和宗母陈氏高度警觉的问题。所以,当宗元鼎出生后,怎样教育子女就成为陈氏常年思考并付之心血的大事。为此,陈氏在宗元鼎10岁生日时,写下了三首《训元鼎》诗,给宗元鼎以自警、自戒、自勉。这首“训子诗”讲述了三层意思:一是以家族祖辈忠义贤能的辉煌事迹激励他,要其继承父祖遗业,光耀门庭。二是以家庭贫约和自己辛劳的现实状况鞭策他,要其好好读书,奋发上进。三是以历史上孟母三迁的典故启发他,勉励其珍惜少年时光,不能虚度年华。宗元鼎果然不负母望,终于成为明清之际驰名江淮的名士和诗坛的一大作手。朱毓麒(海流漉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