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扁平疣专治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210127/8629850.html鄂锦波,名广涛,字锦波,以字行。清同治十三年()农历五月初一出生于江都县新桥镇十三圩。幼年因家境清寒,仅在私塾受业三、四年,14岁辍学,离家至扬州就业,学钟表生意。鄂锦波深憾读书不多,业余苦读自修,黎明深夜,读写不倦。光绪末年,清廷推行新*新学,扬州设有法律传习所,主其事者为从日本学成归国的方小亭,鄂锦波受新学潮的熏染,力求新知新学,当即考入该所就读。毕业后,民国成立,奉派任大桥区巡官,任职时间不长。
鄂锦波毕生精力主要用于经营柴滩与围垦。他为人正派,办事清廉,为扬州巨贾金树滋(即鄂习业时钟表店店主)所赏识,聘为家中账房。金家在长江一带纳有多处“水影”(江水大时没于水下,江水小时露出水面),拥有不少芦苇滩,金树滋将已向官方纳税的“水影”一方转让鄂,并允“水影”价款待以后获益时再付。条件是金家拥有的、分布各处的“水影”和芦滩,请鄂代为照管。讵料沧海桑田,长江下游河床起落,变化莫测,鄂锦波的一方“水影”由于泥沙逐年淤积,成为沙滩,面积相应扩大,以后即醉心于经营垦滩事业。他在地势较高的沙滩植以芦苇,三年即有收益;而逐年扩大的沙滩,再向官方申报纳税成为己有。如此年复一年,沙滩扩大,芦苇增多,拥有的滩田也逐步增多。以后芦苇滩的泥沙继续淤积,地面增高,乃围堤开垦变成农田,堤上栽桑,又可养蚕。筑堤开垦需要资金,他将自己的一千余亩芦苇卖给头桥裕和祥酱园王姓,作为经营资金。他含辛茹苦,经一番惨淡经营,在不毛之沙滩上初植芦苇,再事围垦,筑堤开渠,终成良田,诚属非易。最后净得农田两千余亩,取名为仁丰洲。
鄂锦波开始经营滩田的确切时间已难查考,据云应在民国十九年()以前。他管理滩田主要通过其代理人账房先生。仁丰洲周围十里,在民国三十二年()挑大岸前已围了些小岸从事开垦。佃户多为泰兴县大泗庄人,他们都由头子领来。初开垦的土地砂石多,高低不平,一年只种一熟,以后才种两熟,上熟种麦,下熟种*豆、高梁。至于柴滩,每亩可产芦柴20捆左右。鄂锦波在仁丰洲建有鄂家大棚,堆积芦柴;还有住房等10余间,用于存放粮食和住人;他的账房先生即在此办事。在对江的中闸还建有泰丰柴棚,以便在江北销售,有专人管理。鄂家大棚后在抗战期间为日寇焚毁。
鄂锦波垦滩多年颇有收益,乃投资经营工商业。先在大桥镇东街开设宝丰酱园,从事农产品加工,在东、西街都有门市部。他还与人合股开设立记典当。后又在扬州东关街开设锦丰南货店。他在大桥镇与镇西西辛庄均有住房。
鄂锦波周济贫民始终不懈。平时施材,冬季施米、施赠寒衣;夏季(六月至九月)施医、施药。他聘请中医杜白轩为其义诊,凭药方至新桥镇仁寿堂药店配药,药费由药店统一向他结算。至于杜白轩的诊金,按月付给60元。仁丰洲农民赖以解除病痛者,甚众难数。民国二十年()大水成灾,新老洲与江北三江营、中闸、嘶马一带江堤倒塌,一片汪洋。鄂锦波义不容辞,除自己解囊资助外,又多方设法,到处奔走,筹募救灾钱物,并嘱其长子鄂森在上海利用其社会关系大力劝募,计募集救济面粉万余包,衣服若干,现金数千元。他将衣物发放给灾民,江南由郑炳南负责,江北由季大太爷和韩钱泉负责。一面组织灾民修筑堤圩,以工代赈,地方收益非浅。受惠群众感恩戴德,遂赠送先生万民伞,一时四乡呼应,竟有六柄之多。万民伞有一人多高,尖顶,以毛竹为柄。伞面为红色或*色布帛,上面写满赠伞者的姓名,四周垂着穗子。杜白轩老人曾亲眼见过新桥、中闸等地群众赠送的三柄万民伞。
鄂锦波为人讲义气,是新老洲和大桥一带清帮中有名人物,收了一些门徒,多为商民、教师和医生等人。
民国二十七年()十二月十九日,鄂锦波因积劳成疾,一病不起,享年65岁,葬于大桥镇东的东辛庄。(竹轩)